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2015年嘉兴市科技(科普)周圆满落幕
2015年6月15日 08:38 来源: 嘉兴日报

  2015年嘉兴市科技(科普)周活动主题为“互联互通·科技惠民”,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科普)活动,让社会公众亲身感受科技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据初步统计,全市上下共开展群众性科技(科普)活动200多项,发放宣传资料27万多份(册),制作展出宣传展板4900多块,参与的科技专家、科普志愿者6100多人次,受众66万多人次。

  今年科技(科普)周期间,围绕活动主题,针对五大重点人群,我市精心设计了新颖、实用的科技(科普)活动。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邀请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徐德诗作《走进灾害,远离灾难》科普报告;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科普微视频进社区”活动,精心制作“嘉兴蓝、江南绿”科普公益广告,通过社区电子显示屏进行全天候播放;面向城镇劳动者,组织科技金融政策宣讲活动,邀请有关银行、证券公司工作人员向科技企业介绍企业贷款及上市政策,帮助科技企业了解科技金融政策和具体操作流程,解决中小微科技企业现有的资金难题;面向农民,启动千米科普生态墙画创作活动,选取15个镇、村进行墙画绘制,在美化乡村的同时普及科学知识;面向未成年人,开展流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走进新居民子女学校,引领孩子们拓宽视野,近距离感受科技成果。

  与此同时,我市五县(市)两区紧紧围绕公众关注的创业创新、互联互通、“五气共治”、雾霾治理、食品安全、应急避险等民生热点问题,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技(科普)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关注创业创新、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

  南湖区“急救知识周日课堂”——为方便市民更好地学习、体验应急救护的知识和技能,在市科技馆开设“周日课堂”,通过“文化有约”平台进行宣传和招募,特邀市护理学会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实地传授,特设“体验区”,市民可在专家指导下,亲手实践“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技能,近距离接触和掌握急救知识。

  秀洲区“科技沙龙”活动——在秀洲工业园区,举办“‘互联网+’大势下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沙龙活动。近20家企业负责人围绕如何根据企业需求,引进和培养个性化、定制化企业人才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探讨在“互联网+”大势下,园区内电子商务、物联网、互联网及工业自动化等“两化”融合类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困惑和解决办法。

  嘉善县防震减灾系列科普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发放防震减灾宣传资料,集中宣传防震减灾知识,营造良好的防震减灾舆论氛围。在大云镇中心学校开展急救演练,结合预案和学校现有设备,进行现场防震减灾演练,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提高师生综合防震减灾意识、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切实遏制和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平湖市科普活动中心启用——该中心以“科学·技术·人类”为主题,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共分为七个功能区,其中展厅部分共展出展品28件,涵盖了基础科学、生态环境、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丰富的展示形式、明快的场馆色彩,让参观者在参与体验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未来科学的无限畅想。

  海盐县“科普搭台,核电唱戏”活动——开展新居民子女学校优秀学生参观秦山核电基地活动、“邵工话核电”、老科学家核电科普讲座、核电科普参观等系列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全县群众送上一场核电科普的饕餮大餐。

  海宁市第十届中小学生科普剧比赛——20个学校剧本参加比赛,根据剧本和表演等综合水平评出金奖、银奖、铜奖各若干名,通过科普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桐乡市“普网”行动深入实施——以乌镇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为契机,通过“一本书、一条路、一群人”启动“普网”行动。“一本书”指《互联网生活100问》;“一条路”指“一业一网”科普大道,依托分布于桐乡市区环城东路的8个公交站点64个灯箱,采用“宣传标语+科普知识”形式,图文并茂地宣传旅游和互联网科普知识;“一群人”指聘请一批科普讲师去基层开展互联网知识科普讲座,协调引进知名互联网业界专家、学者和商业人才成为互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2015年嘉兴市科技(科普)周通过活动的多样性和互动性,吸引广大市民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充分发挥了宣传和实践同步,极大地提高了本届科技(科普)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重科学的热潮,为进一步加快建设“两美”嘉兴,打造江南水乡典范做出了重要贡献。

标签:科技 责任编辑: 林越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