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嘉兴争创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
2015年5月22日 10:06 来源: 嘉兴日报 晚报记者 姜鹏飞 通讯员 章 纯  

  在平时生活中,你是否碰到这样的尴尬——开证明需要在多个部门来回折腾,同时被要求提供多种材料?如何让信息多跑路,市民少跑路,办事更透明、便捷?昨天,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继去年6月份嘉兴成为80个首批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城市后,嘉兴计划3年投入超过13亿元,助力信息惠民工程建设再提速,并向公共服务、市民生活等多个领域渗透。

  目前,嘉兴正全力冲刺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今后市民生活又将悄然被改变。

  悄悄被信息惠民工程

  改变的生活

  昨天,家住市区新湖绿都的郭先生试用很久未用的空调,发现有点小毛病。他赶紧拿起电话拨打96345,没过多久,维修师傅就上门服务了。他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家里碰到什么事情,我都习惯打96345,这个真的很方便。”

  有困难找96345成了众多市民不约而同的选择。记者从市区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获悉,这几年,96345的求助量频频刷新纪录。到去年底,已累计受理求助253万次,回访满意率超过99%。

  市民享受96345便捷服务的背后,离不开信息惠民工程的支撑。96345以求助电话、专题网站、短信、微信等平台为载体,依托400多家加盟服务机构和120多名社区一技之长服务者以及数以万计的党员志愿者,构建了一个覆盖市区、辐射镇村的社区服务信息平台。该中心主任骆叶青说:“96345全天候受理市民求助,如今已成了百姓的‘贴心线’。”

  悄然之间,市民的生活已被信息惠民工程改变。去年起嘉兴围绕惠及民生这条主线,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保、治安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强力推进信息惠民工程建设,并成功列入全国80个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城市,实现了多个项目的突破。比如,商用光伏云服务平台成为国内首创的信息化商用平台;“乐惠民”应用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网上医保药品调配服务的项目。

  市发改委产业发展处负责人介绍,根据计划,嘉兴从去年起3年内累计投入13亿多元,安排18个重点工程、50个建设项目,去年已完成了投资的近1/3,建立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等,公安、财政、社保等32个部门进入共享平台,实现了“一站式”和“一口式”办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便民利民,嘉兴市民卡还整合了医保卡、借书卡、公交卡、公共自行车卡等各类卡(证),融合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商业便民等功能,市民有了这张卡,就可以进行图书借阅、公交乘车、公共自行车租用、商场消费等。

  信息惠民工程做得好不好,市民最有发言权。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发改委正在通过相关平台对此开展问卷调查,截止时间为25日24时,欢迎市民参与。

  将整合个人和企业

  信用评价系统

  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建设是嘉兴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环节,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目前嘉兴全力争创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让更多公共服务插上信息的翅膀。

  市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我市将加快政务服务网建设,最终实现与公共事务服务平台的整合。本周一,市政府携手中国电信嘉兴分公司和华为举办了政务专有云启用发布仪式,实现了浙江省内市级政府云服务模式首单上线。根据计划,今年上半年,预计会有27个部门的系统迁移到“政务云”上,到年底争取能完成153个系统的上线,“实现公共资源配置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科学决策,并逐步拓展到民生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对开放信息资源进行增值开发利用。”

  记者了解到,今年嘉兴还将推进多领域信息惠民特色应用,特别是加快推进公共事务基层一体化经办平台建设,努力实现由“一门式”办理向“一口式”办理转变,以提供更专业更便利的信息化服务。与此同时,还将着力推进社保、教育、社区、文化、医疗、就业、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信息惠民特色应用。

  对此,市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后,企事业单位和市民都可以在公共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另外,今年市民卡还将整合资源,完善公民个人信用评价系统1.0版和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并开始酝酿个人和企业信用评价系统整合,建设统一平台,方便公众查询。据统计,到去年底,嘉兴累计发放市民卡229万张,计划到明年实现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发放。

  据悉,嘉兴还将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和投融资模式的创新,不断完善信息共享、信息设施、信息安全、信息惠民的保障体系,开展新型信息服务,释放信息消费能量,积极培育新业态,促进嘉兴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标签:信息 责任编辑: 林越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