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完备的防汛应急体系支撑起秀洲安全度汛信心
2015年5月21日 08:52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欧林 张帅 通讯员 周初 孙惠竹

□图片由秀洲区水利局提供
 

    夏秋季节如何安全度汛,每年都刺激着秀洲各级领导干部的神经。区防指办的全剑峰依然清晰记得“菲特”台风给秀洲留下的创伤:圩堤冲毁、河水倒灌、房屋受淹,给全区造成了超十亿元的损失。

  经历“菲特”的考验,也让秀洲基层防汛体系的诸多“软肋”浮出水面:防汛设施老化,基层防汛预案不够细化、职责不够明确、指挥系统不够畅通、抢险队伍专业化不足……从那年开始,秀洲区开启了全方位提升防汛防灾能力征程。两年过去,秀洲区的防汛“软肋”补上了吗?防汛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得如何?能否将洪水挡在家门之外?……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战中得出答案。

  今年梅雨将至,主汛期将来,再加上市气象局做出防汛形势严峻的预测,秀洲的防汛抢险应急能力将再次接受实战检验。秀洲准备好了吗?区水利局局长顾永黎说:“今年全区早安排、早落实、稳推进,已进入了防汛‘备战’模式,尽全力确保秀洲安全度汛。”

  支撑起秀洲安全度汛的信心,除了日益完善的水利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日趋完善的软件—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智慧防汛体系、专业抢险队伍。正是这套完备的防汛应急体系,可以让秀洲区防汛部门及时掌握防汛的一线情况、第一手资料,并让他们第一时间派出正规队伍作出正确应对措施。

   ◆“堤长制”让1721公里防洪堤不留安全死角

  5月18日上午,一场大雨把秀洲淋透了,而在王江泾镇收藏村,村干部陈引珍的心却一直悬着,他穿上雨鞋,撑把雨伞就出门了。沿着芦花荡南侧防洪堤,陈引珍仔细查看着迎水侧、堤顶与背水侧是否存在裂缝、空洞、塌陷。“作为‘堤长’,这段堤坝就是我责任中的‘一亩三分地’,虽然它已经全部加高加固过,但在这样的雨天里,出来看看还是更放心。”陈引珍说,早在2013年的“菲特”洪灾期间,芦花荡南岸就出现过漫堤的情况,周边的农房、农田都受淹了,台风过后对整段堤坝的加高加固,也给周边村民服下了一颗“定心丸”。

  据王江泾镇水机站负责人严伟超介绍,王江泾镇作为秀洲区北部防汛的关键之地,该镇外围圩堤岸线长度达180多公里,防汛压力大。去年应运而生的“堤长制”,则可通过落实专人,明确巡查长度、范围和职责,实现外围防洪堤安全巡查工作“无死角”。目前该镇已落实了192位二级“堤长”,负责在责任堤段的巡堤查险,如果是交界段堤防,“堤长”的巡查范围要由堤段止点向后再延长20米,进行越界巡查,不留堤防巡查的空隙。

  如今,二级“堤长制”已在秀洲全区各镇推广实施,并不断完善其可操作性。例如:汛期内,堤长们对防洪堤防的安全巡查强度就要对不同级别进行相应调整。根据《在全区推行堤防安全巡查“堤长制”管理的实施意见》,一般汛期“堤长”们每月巡查不少于2次。当全区启动应急响应时,“堤长”们每24小时巡查不得少于1次,当启动Ⅱ级应急响应时,每24小时巡查不少于2次,危险堤防段则要增加巡查次数,当启动Ⅰ级应急响应时,每24小时巡查不少于3到5次,对于存在危险的堤防则要采取24小时不间断巡查,确保全区1721公里防洪堤防安全巡查“无缝对接”,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救援。

  通过“堤长制”的推广实施来把责任明确划分,仅是秀洲区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中的一次有益尝试。秀洲区自2014年6月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以来,截至目前,区、镇、村三级防汛防台抗旱体系“升级版”也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全区133个村、社区对应着133名行政责任人,通过一个个网格化管理来促进各项防汛防台抗旱工作的有效落实。”区防指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向学校、企业、农家乐等防汛薄弱和重点部门延伸不足的问题,秀洲区还进一步完善了责任人体系建设,配齐配足区、镇、村三级责任区网格责任人,细化责任区网格相应责任人主要职责,建立了责任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补足防汛体系中责任权限不明的“短板”。

     ◆“智慧防汛”构筑立体化监测应急体系
 

     “5月18日16时55分,油车港,吴淞水位3.03米,黄海水位1.19米。”油车港镇水机站副站长冯星习惯性地打开了手机微信,进入“秀洲水文”的微信公众平台,点击“水文信息”就获得了一份最新的全区雨情、水文数据。“每天实时关注水文数据变化已经是一种习惯了,毕竟这些数据的变化关系着我们整个镇的防汛形势。”冯星说,现在只要在有通信网络的地方,哪怕不在办公室也能第一时间掌握水文信息。

  然而“秀洲水文”微信公众平台之所以能实时更新全区雨量、水位的变化情况,还是得益于秀洲区以“互联网+防汛”而打造的“智慧防汛”体系。

  据介绍,雨情、水情监测若按照传统的人工勘测来测算的话,从勘测到汇报、纸质对比,再到数据传送到位,整个过程需要花费数小时的时间。如今,“智慧防汛”体系便能解决传统防汛监测的“软肋”,提供更为迅速、准确的监测数据。

  日前,记者在京杭大运河北虹大桥畔,看到一座标有水尺片的银白色小型平台就坐落在王江泾水文站旁。“这里面其实安装了摄像头和实时水雨情监测设备,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就可以远程监控运河水位变化情况,进而为整个水文系统的数据更新提供素材,而且水文数据每隔5分钟会自动上传到中央监测管理平台,经过数据库统一分析处理,能及时掌握监测点的水雨情变化。”据区水利局水文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一套城乡防洪在线监测管理系统由中央监测管理平台、现场监测系统、数据GPRS传输系统组成,能实现城乡防洪水雨情、地下水位的实时在线监测,大大节省了传统人工勘测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另外,依托于城乡防洪在线监测管理系统所储备的“大数据”,秀洲区还在完善开发秀洲区洪水风险图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更为全面、直观、清楚地展示全区洪峰信息。例如,当水位上涨至3.0米、3.5米、4.0米、4.5米乃至更高水位时,哪些区域将被淹没,涉及到哪些区域群众具体应该撤离,平台上都会标注出具体撤离范围。“除了可以迅速了解受淹区域、受淹面积、疏散路线外,该平台上还标注着每个网格管理的相关责任人的联系方式,一旦出现洪峰时,可以通过该平台迅速部署相关防汛措施,为抢险救灾赢得宝贵时间。”区防指办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为提高在汛期复杂气候变化以及水情变化中的决策科学性,秀洲区还实现了远程高清视频防汛会商系统全覆盖,并将水雨情信息对接省防汛通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共享……让互联网因子更为广泛地注入到传统的防汛系统之中,以“互联网+防汛”为驱动,提高水利战线应对洪涝灾害的效率和能力。

  ◆专业抢险队伍成为防汛救灾“定海神针”

  谈及2013年“菲特”台风期间,王江泾镇西雁村的险情之时,村干部褚佳磊仍是记忆犹新,“那天晚上7点左右,我们刚刚堵上一个小缺口,就听到消息说,中城浜至北城浜圩岸又出现了8米多长的缺口,而且不一会儿功夫就扩大到了30多米长,周边170多户农房全都被淹了。”褚佳磊说,那时抢险救灾只能靠着人力去堵,可由于缺少专业的抢险队伍和专业抢险设备,“看着堤坝的缺口越来越大,只能是‘干瞪眼’。”

  如何补足抢险队伍专业化力量不足、专业知识及抢险设备缺乏的“软肋”?“2014年,我们依托社会力量组建了7支专业抢险队伍,用以提升抢险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为应对洪涝台灾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区防指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7支专业抢险队伍配备有专业抢险人员和挖机、冲锋艇等专业机械设备,而且在汛期时,专业抢险队在接到抢险命令后,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调集抢险资源,赶赴出险地点进行抢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5月19日,记者在王江泾镇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内看到,3万多只麻袋、8万多只编织袋、180把铁铲、146台水泵、50件救生衣以及50公斤铅丝元钉、10立方木材整齐码放着。同样,王店镇、洪合镇、新塍镇、油车港镇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也早已备足防汛物资。

  而从秀洲区防指办提供的数据可知,截至目前,除了7支专业抢险队之外,秀洲全区还建立以武装民兵、党团员、村干部等为主的抢险应急小分队133支、抢险人员2329人;设置避灾点135个;储备麻袋、编织袋66万只,水泵、潜水泵2256台,以及充足的救生衣、铁铲、木桩、砂石料等防汛物资,为防汛防台做足了准备。

  新闻链接:

  2015年度秀洲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情况。

  2015年,全区计划实施水利建设项目15个,总投资2.75亿元,比2014年计划投资2.22亿元,增加了23.8%。截至目前,秀洲区已开工建设项目7个,完成投资9220万元,投资进度的34%。

  ◆王凝、洛东圩区整治工程推进顺利,分别完成进度94%、74%。

  ◆王新圩区二期、三期整治工程计划年内完成40%,正在土建施工招投标,预计7月份开工。

  ◆栖南圩区整治工程计划年内完成30%,正在编制初步设计方案。

  ◆北排红旗塘加固完善工程初步设计正在编制中,计划年内完工。

  ◆2015年度堤防加高加固已全面启动,已完成进度29%。
 

标签:防汛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