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以南,谓之南梅。如今的南梅村,位于秀洲区王店镇南部,与海宁市、海盐县相邻,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这里曾经是五代后晋嘉兴镇遏使王逵的隐居之地,这里流淌着嘉兴历史上最后一条由25000多名民工开挖的人工河——大横港,这里创造了粮油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破解了“谁来种田”难题。因梅而名的南梅村,因文化积淀而立,也因创新创业而盛,美丽乡村渐行渐近。
【乡村即景】日前,记者从南梅村村部开始向南步行,走过大横港桥,约10分钟便来到村里的一处人文景观——梅园。矗立其中的一块石碑,记录下了王逵植梅与村庄历史。
相传,王逵不愿与当时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辞官隐居于此,因喜爱梅花的品格而广植梅树,年年扩种,世传有百亩之多,后来便称“梅溪”溪南为“南梅”。
对于梅花,1000多年后的南梅村民依旧偏爱。2006年时,村民们开始种植梅花,如今,昔日“百亩梅林香雪海”之景已再现南梅。
在石碑北面,一条长廊沿河而建,漫步其中,遮天的紫藤营造出幽静阴凉的休憩空间。《放鹤洲》、《秋月》……清代文人朱彝尊留下的一百首《鸳鸯湖棹歌》悬挂在长廊的两壁。边走边看边吟,回味嘉兴风土人情。
在千年梅韵的传承中,南梅村也在不断刷新自我。沿着原路返回村部,再向东数百米,有一座原样异地迁建而来的民居。屋内陈列着缫丝机、水车、稻桶、风车等20多件已经绝迹的日常生活农具。
“这些物品都是村民无偿提供的,最古老的要算这台制造于1896年的风车。”南梅村党支部书记陆华说,出于保护农耕文化,村里自行设计建造了这座民俗文化馆,为当地的历史文化“备份”,留住“乡愁”。
从百亩梅园、生态桑果园、马家荡红菱,到棹歌长廊、民俗文化馆,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南梅村已经形成自然、人文、体验兼具的旅游线路。
【美丽展望】村子环境越来越美,村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随着保温产业的兴起,南梅村也跟着沾了光。“几大保温材料企业的创始人都是从村里走出去的,带动了村民的就业。”陆华说,目前村里70%的主要劳动力都在从事与保温材料相关的工作,年收入在7万元到15万元,其余主要劳动力从事小家电行业。
外出打工提高了收入,但是家中的农田由谁来耕作?针对这一问题,南梅村成了“爱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水稻、油菜、大麦等作物进行机械化全程服务,做到育秧、插秧、植保和收割一条龙。
“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为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提供育秧、插秧、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耕田等全程机械化服务,收取服务费,另一种是由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在每年晚稻收割时按每亩交给农户一定数量的籼谷,其余则由合作社出售,费用用于支付农药和人工成本等。”该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爱明说,第二种情况更受青睐,很多村民都当上了“甩手掌柜”。
悬挂于村部的《南梅村村庄布点总体规划批前公示牌》,展现了南梅村未来的美丽样貌。“我们村规划了一个城乡一体新社区、一个传统自然村落,目前城乡一体新社区已经启动,计划首期安排60户。”陆华说,有规划引领、有文化底蕴、有产业支撑,让南梅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丰盈、活力充沛、内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