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王江泾镇政府提供
全镇地区生产总值 67.63 10.8% 财政总收入 8.2 10.2% 同比增长% ●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6.4:56.4:37.2(第三产业比2013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4.93 20.4%
虹古桥,见证着海晏河清;一里古街,沉淀着明清繁梦;一宿古庵,流传着皇家遗风;刘公古庙,承载着乡民祝愿……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自南宋以来就是繁华的丝绸集市,被誉为“衣被天下”的丝绸之府;这是一方秀丽江南,有着万顷良田,千亩水荡,极具水乡神韵。
地处苏浙两省交界的王江泾,人文历史、地缘优势注定了她的与众不同,她总是被历史选中。2010年,一场关于城市化的全面体制革新在浙江拉开帷幕:王江泾从全省200个中心镇中脱颖而出,被列入全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由镇向城的转变,是王江泾给自己的定位。王江泾人深知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也是从那时起,这座小镇的城市梦开始有了清晰的落地时间。
在一张张规划蓝图的背后,王江泾的未来将呈现怎样的靓丽容颜,谜底正在逐渐揭开……
【书记访谈】
打造生态宜居幸福新城 访秀洲区委常委、王江泾镇党委书记陈天荣
记者:众所周知,纺织业是王江泾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小城市培育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背景下,王江泾的纺织业如何转型升级?又是如何突破原有的产业结构框架,发掘出新的优势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的?
陈天荣:产业发展是小城市推进的强心剂、主力军。如果没有强大的产业来支撑,那么所谓的城市实际上是一座空城,是没有实力的城市,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也是没有人气的城市。我认为,产业在整个小城市发展中是放第一位的。
王江泾原本就是很有特色的纺织大镇。大就是规模大、机器多、人员多、产品多,但档次不高。如何变强镇,我们的设备要更新,产品附加值要增加,科技含量要提高。
这几年,王江泾一直着力在做这些事。比如,我们与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以及韩国等地的技术部门对接,借助他们的技术力量,来提升我们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把我们的产品从中低档逐步变为中高档。纺织产业链也从原来只生产布料到现在从纺丝、织造到服装,结构上变得更加合理与完整。
第二是培育新兴产业。这两年,王江泾的智能家居产业可谓是风生水起。2005年,第一家智能家居企业进驻王江泾。这几年,美国的礼恩派、德国的礼海、意大利的米兰映象……从原来的四五家企业到现在的12家企业,世界各地的智能家居领军品牌竞相落户王江泾。智能家居的利润率非常高,这个产业将会成为我们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正在朝打造“中国智能家居第一镇”这个目标努力。
第三是打造旅游业。老百姓有钱以后,他的生活方式会发生改变,像到乌镇、西塘一样的地方去旅游。王江泾湿地这么多,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又这么好,运河文化是我们特有的。民俗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王江泾,这都是不可复制的。为什么不展示出来,不管是让王江泾本地居民还是让周边江苏、上海的游客都来“品味”看得到乡愁的文化底蕴。到王江泾来,看看网船、渔民,品尝渔家餐饮。
我们要把这三个产业打造好,使王江泾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小镇。工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兴,则城市兴。
记者:城市化是产业的城市化,也是基础设施的城市化,更是人的城市化,在小城市培育历程中,王江泾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哪些改变?
陈天荣:小城市建设的基本功能是老百姓所需求的。基本功能是城市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路、水电、医疗、教育等等,这些是需要我们在原来基础上加强的。第一轮小城市培育试点使得王江泾的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随着城市有机更新的逐步推进,各类民生设施也正加紧建设,市第一医院王江泾分院开业,与上海交通大学等的教育合作项目正在洽谈,养老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已进入轨道……每一个王江泾人都能从自己身边直观地感受到王江泾的城市功能品位。
记者:去年,王江泾入选2014“治水美镇·浙江样本”50强,为全省树立了治水样本。在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齐头并进方面,王江泾总结出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陈天荣:王江泾是工业重镇,昔日的污染也曾令王江泾人“谈水色变”。在整治水环境、空气环境等方面,我们也下了铁的决心。借助“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我们做了六大工程,第一大工程就是喷水织机处理,投资了将近2个亿的资金,建了20个喷水织机处理站,把管道接到每一台机器上。每一个企业、每一台机器排出来的水,全部纳管处理。还有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河道的清淤工程,生猪养殖拆违的工程等等。去年,王江泾200多条河道全部从原来的劣五类水变成三类、四类水。全市“五水共治”现场会在王江泾镇召开,“王江泾经验”获推广,同时,我们还获得了浙江省的先进集体称号。
再一个,这几年,王江泾花大力气投入全国卫生镇、文明镇、生态镇、园林镇“四镇联创”,力争将小城市打造得既有形象,又有内涵。闯红灯、乱设摊,这不是我们要的小城市。我们要的城市形象是非常文明的,可以说,新型城镇化带动了生态环境的美化优化,王江泾的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记者:新一轮小城市培育的大幕已经开启,未来如何做好小城市建设,王江泾在哪些方面还将进一步突破?
陈天荣:在第二轮小城市建设中,我们要继续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加快产业培育进度,尤其是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为小城市建设提供一个全面而均衡的产业基础。同时,随着人口集聚程度的提高,我们要将提升城市功能的重点放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切切实实提升小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王江泾将突出“智能家居”、“纺织商贸”和“生态湿地”三大小城市特色标志,转型发展纺织特色产业,整合开发莲泗荡、长虹桥、一宿庵、刘王庙、一里街等独特资源。到2016年,建成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结合,田园风光与城市设施融合、文化底蕴与时代特征交融,兼具宜工、宜商、宜游、宜居等功能的个性魅力彰显的现代化小城市。
【观察与思考】
产城协同增添古镇新景 历史文脉浸润现代新城
悠悠古运河,流动着梦想,流动着富庶,流淌着民俗……桨声,灯影,渔歌,风荷,勾勒了王江泾一幅幅瑰丽的画面,描绘出王江泾小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
如今,驰名中外的“中国织造名镇”已不再是她的唯一名片,围绕“中国智能家居城、江南湿地生态城、浙北运河旅游城”的目标定位,这座“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首批小城镇培育试点镇”全面实施智能家居产业培育工程和纺织产业转型提升工程,强化喷水织机处理站建设,加大落后设备淘汰力度,加快三产旅游业发展,以强劲的发展态势,演绎着新的传奇……
产城互动 成就“效益王江泾”
去过王江泾的人,最明显的感受是这里的纺织企业多。
作为王江泾的传统特色产业,纺织业产值占工业经济总量的70%以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全镇基本形成了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以及纺织技术服务等较为完整的配套产业链条。
“中国织造名城”一直是王江泾人引以为傲的荣耀。然而,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和纺织行业微利时代的到来,纺织业逐渐暴露出产品过于单一、产业链过短、产品附加值低的劣势,依靠织机创富的农民在增收路途上遭遇“瓶颈”,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一些弊端日渐暴露出来。
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如何与城镇化建设相互融合、协同推进?王江泾的决策者们在总结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
加大科技创新步伐,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提升纺织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企业抱团拓市、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纺织品展会;依托南方纺织城,做特做强专业市场……作为全镇的支柱产业,王江泾纺织产业转型发展的步伐迈得铿锵有力。
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王江泾仅在技改资金上的投入就累计达56亿元,去年技改投入达到了13.6亿元,占工业投入的70.9%。如天之华喷织有限公司和恒悦纺织有限公司总投资4亿元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涡流纺纺纱设备90台(套),占全球总量的5%,专业生产各类纱线等产品;该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产量高,与原有落后设备用人比例为1:8,在纺织行业中最能体现“机器换人”;目前恒悦24台(套)和天之华45台(套)已全部投入生产,天之华三期21台(套)预计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去年两家企业新增产值约2.5亿元。
一方面壮大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探路新兴产业。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王江泾确立了差异化发展产业的定位,积极培育智能家居这一新兴产业,并促进传统纺织业向智能家居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大的家居产业园,王江泾通过建园区、育龙头、抓招商、出政策,将智能电动床、智能沙发、智能电器等家居作为未来10年主要培育的产品。目前已集聚美国500强企业礼恩派、德国礼海电气(欧洲上市公司)、意大利米兰映像(欧洲第二大品牌软体家具)、台湾星锐缝纫机、舒福德电动床等一批龙头企业。去年,舒福德收购美国销售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床生产基地;王江泾智能家居产业产值达到33.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3%,税收、利润占30%,也成为了首批嘉兴市特色产业园。
从单拐跳跃到双腿奔跑,王江泾统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迈进,努力构建起既有增量又有质量、既有销量又有效益、既有现生产又能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肌体更新 重塑“生态王江泾”
清澈的河水倒映着河岸两旁古朴的民居,河中鱼虾欢快地嬉戏。站在虹阳港桥上,眼前的田园美景让人沉醉。可谁又曾想到,此前,这条1000多米长的虹阳市河还是一条集“脏乱黑臭”于一身的河道。河道两侧90台喷水织机未入污水管网,28家喷水织机企业雨污不分,工业废水源源不断流入市河,河水终年污秽混浊。
像虹阳市河这样的黑臭河道,曾经在王江泾随处可见。作为纺织工业大镇,王江泾集聚着1896家喷水织机企业(户),拥有51544台喷水织机。喷水织机的引进,让王江泾镇许多老百姓富了起来,但因为生产污水的肆意排放,也让王江泾的河道臭了起来。
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这对看似矛盾的存在如何才能“握手言和”,变成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个昔日的“污染大镇”探索出了一个富有“王江泾特色”的治水样板。
实施家庭治污“责任田”制度、建立“三老”监督制度、推行“河道认领”机制、实施联合督查限期整改制,出台《王江泾镇“五水共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把治理喷水织机污水作为“当头炮”,累计投入1.8亿元建成20座喷水织机污水集中处理站,铺设收集管网240多公里,实现全镇喷水织机污水处理全覆盖;拆除禁、限养区及重点河道沿线违建畜禽棚舍488户、4.2万平方米;拆除、退养鸭棚1.3万平方米;退养珍珠养殖9400亩,拆除围网、网箱养鱼4800亩;新建城镇生活污水管网9公里,全年输送量达到61.5万吨,同比增长3.1倍,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347户;总投资1.36亿元、受益面积53000亩的王凝圩区工程已完成90%,总投资3700万元、受益面积15000亩的王新圩区工程已全部竣工;总投资1250万元、66.8公里的水毁工程全部竣工,彻底改变“逢水必淹、逢雨必灾”的状况……去年9月,全市“五水共治”工作现场会在王江泾召开,王江泾治水经验在全市推广。同时,王江泾还荣获全省“五水共治”先进集体、“治水美镇”浙江样本50强、工业治污第一名,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实现从合格到优秀的跨越。
此外,王江泾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资源,围绕莲泗荡打造集民俗旅游、商务度假、生态居住、文化创意、休闲养生五位一体的湿地生态新城。充分利用第一轮小城市培育的工作基础,以莲泗荡湿地新城建设为主线,推行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水环境保护和修复,使水成为城市的灵魂,让城市更具灵性和张力;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网船会”,全面打造莲泗荡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面向长三角区域和嘉兴大市区,围绕宜居、宜游、宜商的总体目标,完成莲泗荡湿地新城一期建设,引进一批优质服务业项目,推进具有王江泾特色的湿地新城建设。
千年运河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源远,再加上区域内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且生态环境保护完好……迈入新征程,丰富的人文生态资源依然是王江泾的最大潜力所在。
扩容提升 品味“幸福王江泾”
沿07省道区域的南方纺织城、木林森国际商贸城、汽车站、联托运市场、农贸市场等,道路上车轮滚滚,商贾如流……现居美国的周晨回到阔别7年的王江泾,家乡的变化让他感慨万千。这是故乡王江泾吗?他惊呆了!
“进来看下吧,我们店各种产品很齐全的。”“赶了老远的路饿了吧?要不要来碗排骨面啊?”“要住宿吗?我家可以提供的。”与少时记忆里以祭祀为名的网船会不同,现在的莲泗荡景区在保留传统民俗的同时,吃、住、行、游、购等各细节都为游客提供了便利。“整齐划一的停车场,秩序井然的市场,漂亮大气的演艺广场,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周晨说,“王江泾变了,城市更美了,楼更高了,地更干净了,天更蓝了……”
“小城市的建设,不仅取决于城市的高楼大厦,更取决于城市发展变化是否被广大市民所感知,新城的建设就是为了让市民更宜居、乐居。”在王江泾小城市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每一位决策者和参与者都认识到,王江泾小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更加幸福。
围绕城市核心区、商贸综合区、工业功能区、优美住宅区、生态休闲区五大功能区为重点,王江泾不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总投资5500万元的镇中心小学建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4500万元的镇中心幼儿园以及镇养老服务中心等功能项目进展顺利;公安、法庭、工商、税务等七站八所建设规划完成;以长虹村、太平村“两新”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优美住宅区建设,吸引人口集聚;新增城市道路13.5公里,新增公共停车位1500个,安全饮用水日供水能力达到4.8万吨,为2010年的2.67倍,大型商场(商贸综合体)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97%,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同时,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综合执法中心、应急维稳中心、劳动就业保障中心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建成运行,城市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深入推进执政管理体制、强镇扩权、户籍制度、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等。全镇内设机构已整合为“九办一中心”,新增公益一类事业编制18个;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和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又出台财政管理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一级财政管理体制;发布小城市培育试点户籍改革实施意见,实施新居民积分制管理,在核定指标内鼓励新居民登记为常住人口;推进股份制改革,设立农村户籍年限股;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创新机制、大胆实践,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到65.8%;积极开展公办民营等多种体制并存的学前教育改革。
小城市培育试点使得王江泾的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如今,新老王江泾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显著变化。古镇如梦、新城入画,王江泾全力打造着新兴城市的“外在容颜”,不断发掘出千年古镇的“内在魅力”,让这座满载幸福梦想的小城一直保持着“形神皆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