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33幅农民画“定格”乡村记忆
2015年3月12日 09:33 来源: 南湖晚报 晚报记者 曹起铭 通讯员 董时纲 摄影记者 冯玉坤

放下锄头却放不下对土地的爱,浓烈的情感在他笔下交织融合


  
  在水网密布的秀洲区油车港镇,有一个倚河傍湖的典型水乡村落,它的名字叫胜丰村。与许多村落一样,胜丰村深藏着村民对脚下这块土地热切的记忆,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乡村记忆从人们的眼前和脑海中消散。如何留住这些曾经的记忆?是胜丰村古稀老人张金泉常常思考的问题,最近,他用画笔给出了答案,33幅饱含深情的农民画,将80多年的“村史”一一“定格”眼前。


  精彩

  故事

  农民画记录80多年“村史”

  在张金泉的个人画室内,记者看到了张金泉创作的农民画“村史”。这套农民画组画《胜丰村的时代变迁》共有33幅,从旧社会的颠沛流离到新社会的和谐美满,一张张图景在张金泉的笔下得到还原,“这33幅画记录了80多年的乡村历史,创作历时两年多,现在已经全部完成。我准备把这组画进行装裱展览,让更多人了解胜丰村的历史,也让后辈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翻开这组农民画,胜丰村80多年间的变迁便跃然纸上。在创作描绘旧社会的几张画上,张金泉特意用了阴冷的色调来烘托当时民生的凋敝,“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胜丰村,那时候村里血吸虫病盛行,许多人奄奄一息,画中百姓也是呈现脖子细、肩膀耸的病态,家里没有了劳动力的母子只能行乞要饭,画面里还有正在收租的地主和进村来抢夺的强盗。”

  组图里的第二张画,依然是阴暗的色调,画面的中央是正在抢掠百姓财物的一队侵华日军,远处则是一片大火,火焰中还依稀可以看见农家房屋的残垣断壁。在描绘这些细节时,张金泉专门查阅了资料,并向村里的老人请教当时的历史。“我生于1946年,解放前的许多事情我并没有印象。为了创作这组图画,每个细节我都会尽量去找相关史料来求证,或者与村里的老人交流求证。”

  时间进入解放以后,画面的色调已经从冷到热,从村民欢庆解放到土地改革,诸多历史事件在胜丰村的影响被张金泉用画笔还原。在第15幅画中,村里人摇着上百条船去湖州安吉、长兴运来矿石,大炼钢铁。“敢叫日月换新天,人民公社威力大”这样富有时代特色的标语,也被张金泉一一画入画中。“1958年到1961年那几年,村里的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看着自己为三年自然灾害创作的农民画,张金泉说道。在张金泉的记忆中,那时拔野草、吃树皮是家常便饭,“看到米饭眼睛就会放光。”正是这些苦涩而深刻的记忆使得张金泉有了创作的冲动。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胜丰村,张金泉笔下的色彩也开始丰富起来,田野上稻穗成堆,小河中鱼肥鸭欢。这正是张金泉对自家分得土地后生活好转的记忆。靠养殖致富的万元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雨后春笋般的村办企业、坚固的防洪工程……新农村的风貌被张金泉勾勒得淋漓尽致。

  当被问及何时有创作这组农民画的想法时,张金泉表示,自己在胜丰村生活了70个年头,对胜丰村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能够用自己的特长绘画来留住乡村的记忆,是自己多年来的夙愿。“真正创作是从2011年开始的,画之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画好之后还要反复修改,这33幅画中,大部分都经历了三四次修改。”


  精彩

  故事

  放下锄头拿起了画笔

  在张金泉的画室内,有一幅名叫《圣堂港传世工艺造船基地》非常引人注目。这幅画长达两米,画上,一条小河沿岸有几十户人家比邻而居,不少人在家门口造船,仔细看,还能发现每户人家的屋顶上都有户主的名字。在这张图上,张金泉还能指出自己家的祖屋。据张金泉介绍,胜丰村当年是嘉兴远近闻名的造船乡,村里会造船的人很多,从事造船业的也很多,张金泉家也是临河居住的造船世家之一。

  在继承家传的造船手艺的同时,张金泉自小就喜欢上了绘画,当时在村里,张金泉既能画灶头画,也能画宣传画,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画家”。10多年前,造船业风光不再,张金泉在儿女成家之后,便拿起画笔开始学农民画,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深厚的绘画功底、丰富的生活经验,让张金泉的画作有着非同寻常的魅力。

  时代气息是张金泉作品的显著特色之一。在全市“五水共治”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时,张金泉就创作了《除污清水》和《暗查》等几幅农民画,巧妙地勾勒出村民全力参与“清三河”行动。

  “以前我们造船,人们借助船可以看更大的世界,赚更多的钱。如今画画却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小村的过往,特别是让年轻人知道在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什么。”张金泉如是说。

  十几年来,张金泉已经陆续创作了200多幅作品,并凭借画作《国泰民安》获得2011年全国文联第二届美术展最高奖。

  ●故事短评:

  N晚报记者 曹起铭

  生活的美,一支笔哪能画得完

  走进胜丰村,一眼就能望见一幢临河而建的小楼,小楼的外墙上,鲜艳而跳跃的色彩让人不难猜出主人的身份,这里就是张金泉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走进小楼,宽敞明亮的房间内,随处可见的是张金泉的得意之作,仿佛一个小型画展。不仅如此,张金泉还在二楼开辟了几个展厅,里面除了农民画作品之外,还放置了许多自己亲手制作的水车、风车、纺车模型,让人叹为观止。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油车港镇的一张文化名片,迎来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人。

  被问及拿起画笔的原因时,张金泉的回答是“美”,“农村的美、生活的美,一支笔哪能画得完?”在创作的道路上,张金泉觉得自己走得还不够远。用农民画记录“村史”,只是他在探索过程中的一次尝试。

  对生活的爱和追求、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对民间艺术的执著……一切情感在张金泉的笔下交织融合,化为绚丽多彩的农民画,反映出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

  从农民、修船工到农民画画家,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拥有个人画室,张金泉身份的变化也折射出时代的演变,也正因此,张金泉要用自己最熟悉的画笔去记录、讴歌这些变迁。

  色彩鲜艳、清新淳朴的农民画成长于江南传统民间艺术的土壤中,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民与张金泉一样放下锄头拿起了画笔。他们画农民画,除了表达对美的理解和向往,更重要的是对当下生活的肯定。

标签:农民画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