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农民工陈清是货车司机,固定工资起步5000元,常常感觉工作太辛苦、收入不稳定。外企白领张墨月收入10000元左右,每个月都觉得不够花。公务员赵克月收入4000出头,一直觉得挣得太少,目前考虑下海赚钱。
农民工、白领、公务员群体,看似工作相异、收入差别也很多,但大家却都在“诉苦哭穷”,这个现象引起了在京参加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的关注。
不同的人群相同的感受
生活压力大、社保不健全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专职副主委郭乃硕说,他在调研中也发现以上现象,尽管是收入不同的人群,但生活压力比较大、对收入不满意,几乎都是一个感受——“难”。
尽管“幸福”是主观感受,但外在因素更为重要——郭乃硕认为,造成这一现象,除了房价高企、物价总体水平高带来的压力外,社保制度不够健全和医疗、教育资源不均是重要原因。
房价和收入比就不说了,即便“蒜你狠”“姜你军”等物价压力也会让工薪族“压力山大”。稍微有点余钱的家庭,也会给子女上个奥赛班,如果家人生病,开销则更大。
“养老、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儋州市政协主席邓泽永说,这些年,各级政府在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方面投入较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会保障的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农民工群体流动在城市各个角落,生活十分艰难。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也认为,由于社保缴费率较高,以致拿到手的工资较低,“迫使”很多农民工宁愿选择没有合同和社保的工作。
代表委员认为,“安居乐业”是群众幸福感的基本来源,除此之外,政府应进一步推动社保、医保的有效覆盖,加大力度治理农民工欠薪问题。
劳动报酬占GDP的比值呈下降趋势
兢兢业业工作不如“炒房”“炒股”
同样的学历,同样的辛苦,不同的工作,不同的收入,怎能让人心里平衡?从国际经验来看,“纺锤形”的收入分配结构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如果类似的付出有类似的收获,就不存在“拼爹”等现象了,一位政协委员毫不客气地指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说,从世界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劳动者报酬的成本偏低,如果不扭转这种格局,民生就得不到保障和改善,消费也就不可能稳步提升,最终反过来一定会损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能持续发展,资本当然也不可能得到合理的回报,政府财政同样要面临困局。”郑功成说,“所以提高劳动者报酬,不仅是体现劳动力要素对财富增长的贡献,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的重要的条件。”
近年来,劳动报酬占GDP的比值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劳动力在收入分配中重要性在降低。也就是说,兢兢业业工作反而不如“炒房”“炒股”“炒钱”实惠,这也是很多企业“不务正业”的重要原因,个人更是如此。
全国政协委员宋丰强说,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在初次分配环节发力,让劳动力分享更多的发展红利,让企业让利、政府减税、劳动者报酬提高,从宏观上调配国民财富分配的大格局。
-追问
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明确,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这个目标能否完成?其实,国企和体制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说了算,目前还不能说已经建立。
而其他群体的工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说了算:例如很多白领在年底要和公司谈下一年的待遇,每年春节后出现“招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农民工与企业议价。
从国际经验来看,建立高效、公平的工资调整机制主要依靠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目前我国正在推进这项工作,但还需要一个过程。
曾任职工会的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说,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往往是劳资纠纷多倒逼出来的办法。
“但是这项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最大的阻力来自企业主。一些企业主对于协商存在‘惧怕’心理,惧怕职工会‘漫天要价’。”这位代表建议,国家应制定完善法律,确立工资协商的法律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延边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金硕仁告诉记者,由于担任延边州中小企业联合会会长一职,经常要为企业的利益到处奔波。他认为,现在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受外在经济环境影响很大。一旦招工难了,工资就提上去了,一旦招工不愁了,就会把工资降下来。
“从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看,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非常有必要。”金硕仁说。
金硕仁坦言,目前三方协商的工资调整机制还在起步阶段,三方中的劳动者话语权比较弱的状况还是没有得到好转。一旦发生纠纷,最终利益受到损失最大的往往还是劳动者。
“三方协商的工资调整机制,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赋予工会在维护劳工者权益方面更多的武器,推动机制平衡发展。”金硕仁说。
“十二五”收官之年
工资正常调整机制能否建立?
大家都“哭穷”现象的背后
蕴含着收入焦虑和消费顾虑
其实,自称“收入低”的群体的还有很多——城管、小贩,老板、农民工,开发商、业主……几乎没有人对自己目前的薪资水平是满意的。
“这个现象也不奇怪,因为大家都希望挣得越多越好。”全国人大代表谢子龙说,“但大家都‘哭穷’现象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大家心里‘没底’的收入焦虑和消费顾虑,还有更深层次的对收入分配不公的不满。这些都值得有关方面重视。”
郭乃硕说,要让人们普遍有“获得感”而不是“没底感”,首先是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的力度,让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扫除人们心中“不公”的不安,在全社会建立起合理的薪酬体系,“但更重要的,是尽快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网,让大家对未来有足够的踏实感。”
不少代表委员建议,我国应在医疗、养老、就业、低保等诸多领域都要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密实编织好让群众有更实在“托底感”和“获得感”的社会保障网。
“社会报道领域的这些改革不仅能让群众有‘获得感’,更能最大程度释放消费能力,极大地拉动内需,反过来又将推动改革。”宋丰强说,“而这其实也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链接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证明了此话不虚。但风水轮流转,你能想到,1988年时,收入最高的行业是地质勘查、水利管理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中国薪酬报告》显示,在1988年,收入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1.58倍,随后行业差距逐年扩大,到2005年达到4.88倍,为历年最高。
2005年后差距虽然略有下降,但幅度较小,到2010年为4.66倍,2011年为4.48倍。2012年,工资收入最高行业金融业是最低行业农、林、牧、渔业的4.3倍。
有人质疑,差得这么少?别急,这是因为细分行业间的工资收入差距比较大。同样是金融业和农、林、牧、渔业,都存在“高大上”,也都有“矮矬穷”。
相关部门每每发布数据,不少人“吐槽”称自己的工资“被增长”。其实,除了上述的行业细分不够,还有两个原因:第一,垄断行业工资增长水平过高,而多数行业增长速度则低于平均值。第二,企业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过大:2011年,2032家上市公司中高管平均薪酬为47.1万元,职工平均薪酬为8.2万元,相差5.74倍;其中相差最大的竟然达到112.77倍!
从总体来看,我国全部雇员1985年平均工资为1120元,到2012年增加到34905元,共增长30.2倍。而同一时期人均GDP则从857元增加到29991元,增长了34倍。
更为令人忧心的是工资收入在GDP中的占比,这个比重越高,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所占份额越大,社会分配越公平。遗憾的是,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大家对此莫衷一是。但这一比重持续降低却是大家共同认可的。
据统计,2004年至2008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50.6%下降到47.9%。而2009年和2010年,这一比重继续降至46.6%和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