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增速领先 比重提升 市服务业发展再跃新台阶
2015年3月2日 09:53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符 静 通讯员 黄 艳

  本报讯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面临着改革创新释放的红利,互联网信息科技发展带来的产业深度变革,“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要素竞争、服务竞争和周边大城市虹吸效应等严峻挑战。如何加快服务业发展,发挥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动力作用?我市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服务业发展再跃新台阶:2014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96.35亿元,同比增长8%,高于GDP增速0.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41.6%。

  今年,我市仍把服务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使其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力争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服务业投资增速达16%以上。

  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高速增长

  扩大有效投资是促经济增长保民生福祉的重点工作。要驾驭好“投资”这驾马车,其中就包括投资投向哪里。经历多年粗放式发展后,传统产业已相对饱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有了更高要求。

  我市精准把握投资方向,将服务业作为投资的主战场之一,围绕服务业重点平台和重点产业项目,实施服务业投资“百项千亿”工程等,去年累计完成投资1194.6亿元,同比增长19.7%,高于面上投资3.4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达到53.8%。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高速增长,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62.8亿元,同比增长37.3%,高于服务业投资增速17.6个百分点。

  哪些行业的投资“跑”在前头?数据显示,批发零售业继续保持“领跑者”地位,投资同比增长105.3%;排第二位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55.7%;排第三位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同比增长32.8%。

  另有数据显示,服务业已成为大众创业的主阵地。2014年全市新设市场主体数的近八成是服务业行业,达4.6万户,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全市“个转企”一半以上是服务业户,其中批发零售业“个转企”家数最多。

  批零业支撑发展

  金融业贡献提高

  哪些行业体量较大、哪些行业具有发展潜力呢?去年,批零业稳居我市服务业行业龙头地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7.02亿元,增长12.5%,比全省高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及服装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0.4%和18.0%,同比分别提高2.4个和5.3个百分点。近年来火爆的网络消费依然保持高位增长,实现零售额678.89亿元,增长37.4%。

  2014年我市金融业贡献度有所提高,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23.91亿元,增长11.9%,占全市GD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达到6.68%和16.04%。全市新增直接融资规模达到293亿元,创历史新高。

  旅游业处于发展中的春天,增长较快。去年全市旅游总人数在“十一五”基础上提前实现翻番,国内外游客达到53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快速接近600亿元目标,贡献较大的是住宿和餐饮业。同时,全市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升,全市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生态旅游区比上年增加11家,星级饭店比上年增加4家。

  深挖潜力推动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投资还是行业发展,都与我市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众多举措密不可分。去年,我市积极适应新常态,研究修订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改革创新,组织编制嘉兴市服务业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并通过评审成为唯一一家地市级试点单位;着力打造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功能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主阵地、主平台,在2014年首次开展的全省10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评估中荣获“两个第一”。此外,我市还积极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培育市场主体,开展招商会展活动,加强要素保障等,有力推动服务业发展。

  为主动适应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提升,推进服务业提速提质发展依然是重要一环,市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力促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增点,推动形成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我市除了继续以服务业“百项千亿”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产业,积极推进商贸业、旅游业提升发展外,还将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用足用好现有楼宇资源,促进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结合省级服务业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改革创新试点,深入推进服务业“退低进高”,力促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再上台阶,服务业贡献进一步提升。

标签:服务 责任编辑:林越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