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国际
乌政府军撤出重武器 新明斯克协议执行取得艰难进展
2015年2月28日 09:34 来源: 人民日报
 

  当地时间2月26日,乌克兰军方发言人表示,乌军已经开始从冲突地区全线撤出重型武器。图为乌克兰士兵驾驶装甲车从杰巴利采沃撤出。

  2月26日,乌克兰军方发言人斯杰利马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乌军已经开始从冲突地区全线撤出重型武器。当天早些时候,乌军总参谋部在国防部网站发布通告说,为履行本月12日达成的明斯克协议,乌政府军将于26日开始撤出口径100毫米以上的火炮。乌东部民间武装指挥官巴苏林也在26日表示,民间武装已经在欧安组织代表监督下撤出了榴弹炮等武器,并将于27日开始撤出“冰雹”火箭炮。

  有分析认为,新明斯克协议暂时缓解了乌克兰危机升级,但开始撤出重型武器后,走向和平的进程是否顺利还有待观察。

  缺乏互信——双方在充满猜忌中撤出重武器

  26日,继乌克兰民间武装开始撤出重型武器后,乌克兰政府军也宣布从前线撤出重型武器。欧安组织已经确认了双方撤出重型武器的情况。欧安组织观察团副团长胡格26日晚间对冲突双方落实撤出武器工作表示赞赏。德国“每日新闻”网发表题为《没有保证的撤出》的文章称,约300名欧安组织的工作人员监督数百公里长的前线,检查乌克兰民间武装和政府军的表态是否属实困难重重。尽管如此,德国媒体对双方的举动评价积极,称“可以说是向和平又迈进了一步”。

  乌俄德法4国领导人于本月12日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就长期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综合性措施及乌东部地区停火问题达成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自15日零时起在乌东部实施全面停火、冲突双方不迟于停火后第二天开始撤出重武器并在两周内完成这项工作。新明斯克协议规定:2月22日起乌克兰政府军必须撤出重型武器,从实际交火线后退至少50公里;东部民间武装必须退回到去年9月明斯克停火协议规定的界线之后。

  乌东部民间武装22日宣布,于24日开始撤出重型武器,计划两周内完成。但是乌克兰军方发言人23日表示,乌军只有在全面停火实现之后才会开始从交火前线撤出重型武器。在这一协议签署后几天里,乌冲突双方零星交火不断。但最近两天协议基本得到执行,尤其在过去24小时内未发生炮击事件,因此在乌民间武装宣布后撤重武器两天后,乌政府军也开始这一行动。

  由于双方缺乏互信,撤出武器过程充满猜忌。顿涅茨克地区民间武装领导人扎哈尔琴科26日表示,如果乌军未按时撤出武器,民间武装将把已撤走的武器运回前线。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27日也宣称,撤出武器尚处在“测试”阶段,一旦对方有违反协议行为,乌军将立刻运回武器。乌克兰军方发言人此前还指责东部民间武装并非在撤出武器,而是将武器转移到最近正在发生交火的马里乌波尔地区。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27日在演讲中表示,乌克兰东部撤出武器工作已经取得进展,成果需要继续巩固。拉夫罗夫相信如果冲突双方能够遵守新明斯克协议,乌东部局势就会慢慢稳定下来。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乌克兰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

  缓解危机——乌克兰走向和平进程仍待观察

  新明斯克协议暂时缓解了乌克兰危机的升级。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德国和法国引领的欧盟力主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乌克兰危机。当地分析认为,德国与欧盟均不希望看到乌克兰危机进一步升级。在2月初举办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德国总理默克尔明确表示反对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称运送武器无法解决乌克兰危机。而美国一些与会议员则坚持认为应该为乌克兰提供武器。随后,默克尔访问美国,奥巴马在与默克尔会面后表示,尚未决定对乌克兰提供致命性武器援助。可以看出,欧洲与美国在向乌克兰输送武器问题上存在分歧。与美国相比,欧洲在俄罗斯的利益要大得多,乌克兰问题的升级以及与俄罗斯关系的进一步紧张都将影响欧洲的切身利益。

  俄罗斯科学院国际安全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列克谢·费年科对本报记者表示,乌克兰冲突双方实际上都已经达到了极限——乌克兰政府军很难攻克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地,东部民间武装也很难再扩大自己的占领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持续冲突不会带来任何结果,只会不断造成更多伤亡和损失。

  虽然新明斯克协议暂时缓解了危机快速升级,但开始撤出重型武器后,走向和平的进程是否顺利还有待观察。乌民间武装和政府军彼此非常不信任。新明斯克协议是否真正能够解决危机令人质疑。德国明镜在线此前的评论文章称,乌民间武装是否能够接受由乌克兰政府掌控对乌俄边境检查?民间武装是否能在他们占领的区域获得他们希望的自治权?俄罗斯是否能够接受乌克兰进一步向西方靠拢?这些根本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标签:国际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