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有无应对举措,嘉兴老年人是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校园“餐桌”安全有没有得到保障,学生们“舌尖上的安全”是否真的安全?公共文化服务是否“接地气”,能否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雨露?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去年初以来,“民生”二字成为人大履职的主旋律,一串串忙碌足迹的背后,市人大常委会将民生阳光洒满了嘉禾大地。
聚焦社会养老服务
托起幸福“夕阳红”
当前,嘉兴老龄化程度已连续10年居全省首位。预计今年我市老年人口将达到80万,约占户籍总人口的25%,这意味着每四个嘉兴人中就将有一个老年人。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将社会养老这一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但“未富先老”的嘉兴显然准备不够——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而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仍显匮乏。如何应对迫在眉睫的老龄化挑战?如何抓住时机构建符合嘉兴实际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这些都是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的。
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市政府关于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提出意见建议。为增强监督实效,2014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全市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情况列入了监督议题,在相关专委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社会养老工作又组织了专题视察活动,开展“把脉问诊”。
2014年6月24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分赴南湖区、秀洲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实地视察了逸和源·嘉兴市南湖区湘家荡颐养中心和护理院、管佳劳务服务公司、新兴街道运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新塍镇潘家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城南街道大树金港湾养老服务中心和长新社区夕阳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围绕如何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指数,视察组成员纷纷建言献策,开出了“诊疗单”——建立政府主导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市场调节机制、认证评估机制、志愿服务机制等,确保嘉兴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关注校园食品安全
构筑舌尖上安全“堡垒”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通过开展食品安全执法检查、调研审议、专题询问等方式进行持续监督,着力推进我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2014年,市人大常委会将目光锁定在校园食品安全上,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去年5月16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冬生带队对我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专题视察。视察组成员实地察看了南湖区余新中学、嘉兴南湖高级中学、嘉兴市利民学校和秀洲现代实验学校的食堂及周边食杂店的安全情况。在听取全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后,视察组成员进行了座谈发言。大家认为,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完善措施、明确责任、长抓不懈,较好地保障了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视察组成员还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刘冬生对政府所做工作给予了肯定。他指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保障校园食品安全是民生所系、发展所需、职责所在。他要求,坚持警钟长鸣,充分认识校园食品安全隐患;加强警戒督查,加大常态巡查,突出整治效果,促进校园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开展警示教育,加强对从业人员、教师、学生及学校行政领导的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强化现场指导工作,加快改造学校餐饮设施,增强校园食品安全防范措施,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为广大师生筑起一道坚强的食品安全“防护墙”。
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实现文化与群众“零距离”
设施齐全的文化站、文化中心搬到了家门口,农家书屋成了自家的“大书房”,扎根村(社区)的舞蹈队、太极队随时等你光临……近年来,我市多项文化惠民工程齐头并进,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后,有人大代表辛勤履职的汗水。
作为镶嵌在杭嘉湖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嘉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颇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都能在家门口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怎样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让文化阳光照进每个人心中?如何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人大代表一直特别关注。
去年10月,刘冬生带队赴南湖区余新镇黎明村文化活动中心、大桥镇文化站、解放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秀洲区王店镇文化站、王店镇马桥村文化活动中心,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水街道府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专题视察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刘冬生要求,示范区创建工作应正确处理好保基本和促繁荣、上硬件和提软件、抓创建和利长远、抓进度和重质量的关系,借助我市城乡统筹和先发优势走出一条新路,实现“具有嘉兴特色、东部地区示范、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同时,针对各地创建进度不平衡、部分基层文化阵地硬件不足功能弱化、群众参与程度不高、“两员”配备进展不快等问题,视察组成员建议,要加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培育高素质的文化服务队伍,以均等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导向,实现创建目标与实践文化惠民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