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但是近年来农民队伍结构的变化,是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传统农业时代,广大农民一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上辛勤地耕耘和劳作,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几乎几十年一成不变,代代相传,户籍在农村的成年人自然就是农民队伍的一员,作为农民就得在农村这片土地上厮守和耕耘,换句话说,传统农业时代是不会缺少农民的。然而,随着传统农业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后,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农村承包土地的大量流转和新型农作制度、新型种养模式、现代农业机械、现代农业技术的兴起以及种养新品种的引进,虽然不像以往那么需要大量的农民了,但对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民却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要求,包括知识、技能、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而考察近年来农村的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到,如今的农村,大量的青壮年纷纷脱离了农业生产一线,走向了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并希望扎根落户在城市,“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知自家承包田在何处”已成为不少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发展现代化农业,过去那种单家独户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当然早已不适应了,适度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方向,但是适度规模化经营更需要由一支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队伍来承担。有了一支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职业农民队伍,才能耕耘和经营好“希望的田野”。
无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还是从秀洲农业生产经营现状看,由一支职业农民队伍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来从事适度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对此,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因势利导,积极采取多元化的有效措施包括政策扶持、技术指导、业务培训、考察学习甚至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等,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支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职业农民队伍,尤其要注重培育本土化的职业农民。同时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农技服务组织和农技人员更好地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指导和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秀洲区已经涌现了一批家庭农场、种养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公司等,它们正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和骨干,要努力把这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业主及有关人员培养成为现代职业农民队伍的骨干,并通过他们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