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在《嘉兴日报》“三社建设”专栏发布了第三期入驻社会组织“召集令”,几十家萌芽型社会组织竞相报名。在众多候选者中,哪些社会组织能脱颖而出,成功过关“入壳”?日前,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开学面试”,通过初审的十多家申请机构一一亮相,由专业评委现场打分。
“本机构以专业社工为主力,目标是以企业社会工作的方法提供专业化服务,在员工职业与福利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效率……”看过嘉兴市嘉德社工师事务所(筹)展示报告之后,评委、嘉兴学院公共政策学副教授朱海伦对这家候选机构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他说:“将专业社会工作引入到企业,这个尝试虽不多见,但确实很有意义,我觉得在理念方面可以给出高分。”
入驻机构的定位是否具有公益性?能够提供的服务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在能力上准备是否充分?萌芽阶段的运营是否健康?发展的前景是否明朗?在“开学面试”中,围绕着这些问题,候选机构将接受多个层级、40多个指标的严格检验,候选机构要顺利“入壳”,必须在各个方面都有合格的表现。
“前两年,我们吸纳入驻机构时,筛选方式以非正式的观察和询问为主,标准相对比较简单。”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主任商人龙说,随着中心不断发展壮大,希望“入壳”培育的萌芽型社会组织越来越多,这也对筛选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两年的培育实践,我们发现,社会组织能不能顺利成长,‘入壳’环节的表现很重要。”商人龙表示,“开学面试”不仅是为了检验候选机构的资质与潜力,同时也以集中展示的形式,为中心给入驻机构“量身定做”进一步的孵化方案做好了准备。
通过“面试”、顺利“入壳”之后,萌芽型社会组织是否就高枕无忧了?答案是否定的。从今年起,所有“壳内”机构在孵化过程中都经历了一次“期中测验”。自去年年底“入壳孵化”以来,中心帮助第二期培育的11家萌芽型社会组织进行了组织定位分析,理清未来发展思路;组织入驻机构到一线城市参观公益展会,了解了全国其他地区如何做公益;还按月开设能力建设课程与公益讲坛,帮助入驻机构提升了做公益活动的专业技能,拓宽了视野。这批组织究竟取得了哪些进步?孵化期过半时,中心对它们进行了一次“期中测验”。
嘉兴市爱乐乐团的2014新春音乐会,成为嘉兴本地交响乐团的第一场交响乐演出;嘉兴市三爱讲师团(筹)举办了一场公益讲坛,历数嘉兴老前辈们的公益辉煌;嘉兴市暖阳为老服务发展中心(筹)的老年人防骗系列讲堂,受到众多老年人的追捧……在“期中测验”上,大多数机构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展现出了良好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
与“开学面试”偏重潜力考量不同,“期中测验”侧重考察入驻机构在孵化过程中举办的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影响力。“孵化超过半年的萌芽型社会组织已经进入了准备‘毕业’的阶段,在此时,机构需要进入注册程序并争取至少一个公益服务项目资金。”商人龙说,“今年,中心开设了公益沙龙、公益讲坛等活动,给了孵化中的社会组织更多展示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机构表现出来的生命力是否旺盛,直接关系到培育方案的后续推进,关系到机构能否按时‘毕业’。”
能够顺利通过“期中测验”,标志着机构已经进入了“出壳”之前的冲刺阶段。萌芽型社会组织能否顺利“毕业”,还需要经过最后一关——“毕业大考”。
今年10月底,通过“期中测验”的第二期入驻机构接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察。“毕业大考”考察的不仅仅是机构取得了哪些成绩、获得了怎样的评价、有着怎样的规划,还有内部制度、办公条件、受众定位、应急准备……几十项指标无所不包,几乎涵盖了社会组织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在孵化时,中心是一个‘温室’,为社会组织的成长提供了较为适宜的环境;但是‘出壳’之后,萌芽型社会组织所面对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往往有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毕业大考’所考察的是机构在‘壳外’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商人龙解释道,顺利完成注册,争取到公益服务项目资金,这是社会组织“出壳”后独自立足于社会的第一步,“我们的孵化是否成功,第一步走得是否顺利固然是重要的参考标准,但最终的评判标准一定是能否让大部分社会组织实现长期、稳定、健康的成长。”
“从‘开学’到‘毕业’,建立全程量化评估机制的探索反映了我市社会组织培育工作正向着制度化、标准化的轨道靠拢。”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郑启忠表示,我市社会组织培育工作开展两年多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多次在全国层面获得了专业肯定,“评估机制一方面直接作用于实践操作层面,有利于孵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为创造一套‘嘉兴造’的社会组织培育标准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