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莲花素手
徐家树先生这本书《水云木石》摄影随笔集,竟是如此远离喧嚣的一本书,赏片品字愈读愈沉静。
若心下毫无沉静的根基,定无法消受这本书所带来的干净。这真是一种挑战,现今社会,不说生活快速而粗糙,断是每日的落日之美,又有几人抽得出时间赏个几分钟呢?大自然风云变幻,这美稍纵即逝,只有一颗打开的心,才可能会有景致落入眼中,而若期望再盛开出灿烂的妙来,那便是痴心妄想一般的境遇。
少有人会有这样的定力,在凡人痴心妄想的境遇里,舍万千繁华热闹,把几十年的时光用来寻一处处淳朴天然,或者望望天,或者瞧瞧云,又或者等着水面平如镜,冷石才入梦,打开不羁的心,承恩泽,拜天赐,将清凉的意境,揽入胸怀,定格的天然静,打磨之后,呈现给自己和天下看。自己看更加沉静,天下看,得需要有沉静的根基,才能懂。
摄影家徐家树先生新出版的《水云木石》,是其几十年来寻找到的自然韵律的摄影精品合集,正是一部考验定力的作品。不仅考验他作为摄影和文字驾驭者的定力,而且也考验读者的定力。翻阅的体验中,你也许一下子会看到金黄色的夕阳斜斜地照着一片湖,水面如镜。看几秒钟,放下,也许隔了好几个小时,你一瞥再看,那夕阳仿佛换了位置,而水面不动,于是,如同瑜伽练习中的入定,画景入心,沉静自来。
当然也许一下子会翻到那张“约克半岛海湾的树”,冬季的枯枝与树下的蔓草,张力十足却蕴育着经久的安宁,也是会翻阅前后,回过头再去盯住这个画面,回忆自己的旅行中,是否邂逅过这样的生长。
爱一本书的理由跟爱一个人的理由大抵走的是一种路线,爱不释手是对所爱之书的最高礼遇,虽然这有些盲目,如同爱一个人就只会傻傻地想那个人的好,美妙思念甚至傻傻地笑。
盲目而幸福,这也是碰到一本中意的书,摩挲着翻来翻去而有的一种心境。自己心下是舒服得很,旁人也许会觉得怪异,但是旁人始终是旁人,自知的幸福得自己能懂。
我自是很欣然享受这种盲目的幸福,可以在阳光安好的午后,有一杯中意的红茶合着光线慢慢地释放温暖,把《水云木石》翻开,再来细细看那一组秋季树林的片子,细读这一段“时值五月初,南澳大利亚的秋季,秋高气爽,落叶纷飞”在离家五分钟范围内的一处绿地“走走停停,怡神养心,观赏秋景,仿佛便能从飞云、流水、花草、古树中汲取到点点滴滴的活力。因为轻松的漫步、不带功利的摄影,一切都跟随内心的感觉”。文字描述了徐家树先生大病一场之后,更透彻地敏感自然的细微,宛若重生的喜悦和活力,藉由片子中秋叶与光影的灵动中活现出来,有绚烂而深沉的静美。
大抵这样地翻阅这一本书,会想这些片子的拍摄者在什么心境下拍摄的,什么时刻等到的这般景致,所以书中不多的十几篇随笔的阅读解了这些心谜,但终归觉得徐家树先生的文字朴实到一个简约的地步,日记似地,只记录当时当刻的过程,却少有回过头来看自己拍摄照片的新悟,这些上升为哲学意味的品评体验,徐家树先生留给了读者。你懂,便会有沉静自然地浮现,哪怕只有短短的片刻,已是一本书所带来的修为。
如此,其实我并不懂摄影,片子的好坏成色我并没有专业的发言权,但我想大约徐家树先生的《水云木石》亦无此限制,所以片子并没有很多摄影图集惯有的学术数据显示,只是标注了拍摄地点和作品编号,这给了看片之人更多的幻想空间,不止是对景色的想象,也包括很多内心的感触,会有对话自然而然地产生,这对话可以是跟作品的拍摄者,更可以是跟自己。
这也许是摄影艺术的真正震撼,拍摄者以激情,开启自身的冲动、按下快门、调整色彩、后期制作,每一个过程都是心血的凝结,徐家树先生说:“不论是在拍摄过程中,或是在暗房制作图片时,还得有一种心情、一种状态。那是一种源于身体的冲动、一种出自精神的迫切欲望、一种来自内心的深沉感悟。只有这样,看不见的个人激情,才能注入作品里,最终传递和感染到观看它的人们。”如同每个人都会找到一个情绪的发泄方式一样,激情也是需要有释放的出口,而且每个人方式会有所不同。有人用作画,有人用唱歌,亦有人用舞蹈,很多人用文字,当下很多人用摄影,终归是将自己生命燃烧的光芒用一种追求的方式铺陈在天地间。百年过后,也许留下痕迹,也许呢,就烟消云散了。摄影家记录某一天中某一刻的光影之美,其实,也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徐家树先生以将近60年的摄影经历,加之个人生活的丰厚阅历,以非凡的定力,让沉淀下来的摄影精品中,浓缩了他个人对自然天成的敬畏。自然每天都在,沉静千年,我们本该敬畏。
水、云、木、石,自然之中不止这些我们该敬畏,备好沉静的心,接纳自然界循环而来、却绚烂且深沉的静美,我们也会与这些静美不期而遇的,用心,就不会错过。
带领你,以沉静,体验自然景物之曼妙,映照内心的激情,这也是一本书独特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