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网关注
嘉兴工业向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迈进
2014年11月21日 15:44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方 霞

  “当今,没有哪项技术或产业,能像互联网这样拥有独特的驱动力,促进产业转型、催生新经济、赢得‘后发优势’。现在,互联网正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在11月19日举行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透过浙江看中国——信息经济分论坛”上,浙江省省长李强的一席话引起了众多与会者的共鸣。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对于努力突破要素制约、寻求转型之路的嘉兴而言,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经济领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化”融合正成为嘉兴经济由“制造”向“智造”、由“粗放”向“精细”、由资源型向创新型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改造

  传统企业再上新台阶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企业转型升级已不再停留在设备、工艺技术水平的提升,还体现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程度。我市正在推进的“两化”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了一条以信息化提高决策水平、管理能力和技术实力的精益化发展路径。昨天,国家工信部副部长尚冰一行就走访了我市的雅莹和巨石两家企业,零距离感受了“两化”融合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变化。

  在浙江雅莹服装有限公司的大屏幕上,不断更新着全国各大专卖店的实时销售数据,站在这里就可以对雅莹全国的销售了如指掌。这只是雅莹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捷之一。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营销、物流、信息化于一体的品牌女装公司,雅莹在全国已开设了600多家形象店。2008年,该公司就确立了“实现全面信息化、数字化雅莹”的发展战略,在销售、市场、物流、生产、采购、计划、财务等方面全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例如,其引进的CM渠道管理系统可以收集竞争品牌的信息、商圈的信息;BLUESPACE网络订货会系统,能实现客户在线订货……通过信息化创新,雅莹突破了传统服装行业瓶颈,在同行业中多年来保持着核心竞争优势。

  而桐乡的巨石集团通过信息化建设,已先后实现客服管理、条码管理、生产订单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及供应链一体化项目,逐步实现了在同一平台下的业务信息化覆盖,集团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信息技术的渗透融合带来的成效也十分明显。集团各业务单位工作准确率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有效提高,数据准确率在99.9%以上。销售发货周期从原来的1.5天缩短至1天,生产订单分配周期从原来的3天缩短到1.8天,行政审批流程提到半天以内甚至几分钟以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客户满意度不断提升。同时,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业务流程周期缩短,每年可以精简人员50人,按1人4万元/年计算,每年可节省人工成本200万元。同时,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也不容小视。例如,集团水、电、气等能源得到实时监控,使用量得以有效控制,为国家节能减排作出了贡献。又比如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实时自动管理,提高了一线工作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使员工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加快推进“两化”融合

  重构工业增长模式

  近年来,围绕国家和省“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嘉兴市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在以纺织、印染、化工、化纤、服装、皮革、建材、造纸、塑料等行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中,大力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工程,实现了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的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

  目前,巨石集团、雅莹服装2家企业获得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称号,海宁市被列为浙江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南湖区为浙江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装备电子产业基地,桐乡市为浙江省“两化”深度融合试点区。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海宁皮革制品产业集群和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被列入浙江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

  以信息产业、信息化应用、信息消费和“两化”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经济,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转型升级。1至9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2.2%、11.6%和16.2%,均高出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幅。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达到453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3%,其中智能装备投资占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43%。我市工业制造正在向以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工业迈进。

  “目前,我市已启动实施以推进关键环节、工业企业、重点行业、区域‘两化’深度融合和推进‘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专项行动。”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我市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信息化和“两化”融合指数分别达到0.92和82;到2017年,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企业竞争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推进。

标签:网络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