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往国内多个省份、价值2200余万元的品牌电梯,竟然全部是假冒伪劣产品!近日,湖北荆州警方成功破获一起制售伪劣电梯案,抓获11名犯罪嫌疑人。这一起案值超过2200万元的电梯售假案,让电梯质量安全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警方了解到,犯罪嫌疑人用无任何质量保证的拼装电梯冒充品牌电梯,销往全国多个省份的酒店、超市、公司、小区等安装使用,从中牟取暴利。
如电梯这般的大件特种商品,竟然也有假冒伪劣,而且,其制假规模之巨令人惊诧。通常意义上,电梯等特种设备本应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才是,从制售、安装到检测、维护的一系列过程,都必须置之于严格的约束之下。但发生在湖北荆州的案件表明,公众想象中严丝合缝的“电梯安全机制”简直漏洞百出,甚至并不需要多高明的作案技巧,就能将之轻易突破。
所谓假冒伪劣电梯,首先是指冒用他人商标,这一行径显然涉及侵权。当然,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类电梯多是拼凑而成,且绕过了通常的质检程序,因而质量无从保证。事实上,高度市场化的电梯制造业,早已形成了发达的分工体系,由此导致标准化的“零部件”在市面上随处可得,这客观上为拼装假冒伪劣电梯提供了便利。
竞争激烈而缺乏秩序的电梯制造业,给了不法分子以极大的可乘之机。经过多年发展,虽有知名厂商脱颖而出,但全行业还是缺乏有效整合和自我约束机制。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各个厂家的产品编号从不联网,这让查询电梯真伪困难重重。正规电梯制造企业各行其是,无意强化合作来建构良好的市场秩序,在此情况下,制假者注定会获得充分的生存空间。
理论上而言,电梯一类的特种大件设备,制假售假并不容易。因为电梯的买卖金额巨大,买家必然慎之又慎;电梯的安装与维护需要专业力量,非寻常人可为。但在现实中,电梯的市场交易有时并不规范,纵然是大品牌的电梯,其销售链条也往往混乱不堪,直销、加盟、代理等形式并存,错综复杂得让人眼花缭乱。由此,终端消费者势必面临选择无力的尴尬,误买“假货”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方面是电梯行业内部失序,另一方面则是外力约束乏力。很多时候,质监部门单纯依靠“合格证、委托安装合同书”等材料进行审核,这让伪造证件通关变得容易。此外,在电梯安装环节,质监部门较少前置介入、主动审核,这导致一些电梯游离于有效管控之外。鉴于种种现实,我们更可确信,唯有打破“内外交困”的行业格局,整治假冒伪劣电梯的专项行动才会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