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鱼塘改造节水增效 秀洲渔业实现生态治水和经济效益“双赢”
2014年11月7日 08:36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丁珩 通讯员 张丽娟

    通过标准鱼塘改造,秀洲渔业实现了生态治水和经济增长的双效益。近日,记者从区农经局了解到,通过整合中央渔类产业提升项目、省级现代渔业生产发展资金等,秀洲区已累计改造标准化鱼塘2540亩,投入资金1025万元。

  “通过鱼塘生态化改造,改善了渔业生产条件和池塘水体质量,提高了池塘产量和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治水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据区农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现代渔业园区、四大家鱼原种场、梅家荡养鱼场等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和养殖尾水处理池建设全面推进池塘的生态化改造工作,通过清淤护埂,提高了池塘水体容量,减少危害发生,同时提升了鱼塘生产能力,预计渔业增产幅度可达20%以上。

  1200多年的老技术

  成节水增效利器

  以标准鱼塘改造减“污水”只是秀洲区围绕“五水共治”、渔业转型促治水的工作部署,全面开展渔业转型促治水行动的措施之一。在王江泾、油车港等北部地区,一项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技术在这里焕发了新生,推动了秀洲北部湿地的节水增效。

  稻田四周是一圈石棉瓦,外侧竖起了高一米半的铁丝网……油车港镇麦家村村民顾新华家的80亩水稻田看上去与普通水稻田有些不同。“这片田不光是种水稻,还养了甲鱼,因此,下面的石棉瓦用来防止甲鱼外逃,上面的铁丝网防止人为偷窃。”顾新华介绍,这80亩水稻田里共养了8000多只生态甲鱼,像这样养出来的生态甲鱼每斤能卖到80元到100元,有机大米一斤也能卖到6元,稻田亩均产值有了很大的提高。

  依据最新研究,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中叶,浙江就出现了最早的稻田养鱼。

  “现在说的稻田可以泛指一切湿地,鱼也可以是一切水生生物。以稻田甲鱼共生为例,稻田里的虫、蛙、螺、草籽都成了甲鱼的天然饲料,甲鱼的排泄物则可以作为肥料,减少了稻田肥料用量。”据区农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秀洲北部丰富的湿地水域资源,秀洲区充分发挥水生动植物的互补优势,实现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效果。

  据了解,今年秀洲区已在油车港镇、王店镇及王江泾镇全面开展鱼菜共生、鱼菜轮作、稻鱼共生试点工作,截至9月底,全区已推广稻鱼共生轮作7815亩,累计资金投入达1123万元。

  1400多万尾鱼苗放流洁水

  为进一步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根据2014年增殖放流计划,秀洲区全面开展水域增殖放流和渔业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增殖放流,以鱼治水、以鱼养水,达到促“洁水”的目的。截至目前,秀洲区渔政管理站已在新塍镇新塍塘水域、油车港镇东西千亩荡水域、王江泾镇天花荡水域等放流点放流各类鱼苗、甲鱼苗等1400余万尾,渔业资源增殖投入资金总额近30万元。

标签:渔业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