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秀洲区委常委、王江泾镇党委书记陈天荣
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财政总收入从5.1亿元增加到8.6亿元,年均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5%,小城市新增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57项主要指标总体完成度达到122.9%……这是驰名中外的“中国织造名镇”王江泾在第一轮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中交上的漂亮答卷。
第一轮由“镇”到“城”的千日攻坚战令这片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享誉千年的热土焕发出新的活力。随着城市核心区、商贸综合区、优美住宅区、生态休闲区、工业功能区等“五大区”建设稳步推进,满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运河古镇以踩着“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跨越式发展节奏,发展成了一个设施较为完善、功能较为成熟的新兴小城市。
2014年,王江泾站在了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的起点上。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王江泾正做着怎样的准备?又将做出怎样的历史选择?近日,记者专访了秀洲区委常委、王江泾镇党委书记陈天荣。
记者:2010年,王江泾入围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自此开启了由“镇”到“城”的跨越之路。对于过去几年的培育工作,您会做出怎样的评价?
陈天荣:在第一轮培育的三年,最适合形容王江泾的一个词应该是“跨越”。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计划开始时,王江泾是“第三梯队”,我们的基础条件较差、经济实力较弱,而且功能分布散、主导产业又是传统产业,与其他地区相比,应该说,我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更加崎岖,担子更加沉重。
但是这三年间,依靠各方努力,王江泾在首轮27个小城市试点镇名单中,每年的“总评成绩”至少提升两位,虽然从25到19,最终的成绩单还算不上非常亮眼,但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王江泾能从产业发展、经济实力、城市功能、生态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集中发力,并且完成了从“第三梯队”到“第二梯队”的跨越,这样的进步来之不易。
当然,与第一梯队的强镇比,现在的王江泾无论是产业基础、GDP总量还是建成区面积、集聚人口规模,各项指标上都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这样的差距是压力也是动力,激励着我们要在第二轮培育中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表现,迎接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力争实现追赶甚至“超车”。
记者:作为中国织造名镇,处于浙北第一民营经济产业带上的王江泾传统产业基础雄厚。在新型城镇化轨道上,王江泾是如何进一步夯实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又是如何突破原有的产业结构框架,发掘出新的优势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的?
陈天荣:列入小城市培育试点名单以来,王江泾最大幅度的进步正是来自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首先是王江泾传统的纺织产业,近年来,我们努力对本地纺织业的结构做出了重大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开发新产品、做大产业集群,还有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都有效地加强了传统产业的厚度。
例如,为了开发新产品,淘汰落后产能,我们与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以及韩国等地的技术部门对接,挨家挨户地进企业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促使企业实现转型。现在,一方面,王江泾的纺织业产业链完成了初步建构,从原来只生产布料到现在从纺丝、织造到服装,结构上变得更加合理与完整。另一方面,技术上的进步也可圈可点。现在,我们的印染行业将在全国率先推广无水印染;我们从德国、日本引进的高端涡轮纺织技术水平也在国内名列前茅;还有树脂纤维替代棉纤维的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此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去年以来,我们已经将全镇所有的喷水织机全部纳入管网治理,不让废水排到河道里,在清洁生产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以智能家居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更是产业提升的重头戏。今年,纺织业遭受到了经济发展环境的挑战,形势严峻,但是王江泾镇的税收依然在稳步增长,靠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新兴产业。2005年,第一家智能家居企业进驻王江泾,这几年间,美国的礼恩派、德国的礼海、意大利的米兰映象……从原来的四五家企业到现在的12家企业,世界各地的智能家居领军品牌竞相落户王江泾,现在全镇这一产业总产值已达到30多个亿,利税超过了3.2亿,发展势头十分喜人。现在我们正在进一步打造园区平台,争取打造“中国智能家居第一镇”。
比起传统产业来说,智能家居产业更加环保,对环境几乎不造成负担,而且能耗较小。此外,智能家居企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特别高,现有的12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还拥有100多项专利,其中6家是省级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个产业将会成为我们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第三产业服务业这两年也在逐步拓展。前年,国家纺织面料馆王江泾分馆落成,中国南方纺织城的嘉兴地区纺织经济总部以及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的“一部三中心”建设也成效显著,这些都有效地吸引了周边的规模纺织企业和国内外客户。同时围绕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的经营,王江泾镇商贸服务、商务休闲、物流等全方位的服务配套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记者:城市化是产业的城市化,也是基础设施的城市化,更是人的城市化,近4年的小城市培育历程中,王江泾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哪些改变?小城市建设使得社会管理机制有了哪些发展?又给王江泾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陈天荣:第一轮小城市培育试点使得王江泾的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随着城市有机更新的逐步推进,各类民生设施也正加紧建设,市第一医院王江泾分院开业,莲泗路明年要通车,商贸综合体即将揭幕,与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的教育合作项目正在洽谈,养老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已进入轨道……每一个王江泾人都能从自己身边直观地感受到,小城市建设令生活在这三年间有了显著的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我们关停了年总产值达7个多亿元的水泥厂与锦江热电厂两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还关停了多家小型印染企业。“退二进三”、“退低进高”在改善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让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社会管理机制方面,王江泾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市本级首家镇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落户王江泾以来,得到高度评价。还有行政综合执法中心、劳动保障与就业服务中心、应急维稳中心、土地储备中心……一连串公共服务体系改革方便群众生活、服务经济发展,在居民与企业中间都收获了不少好评。
记者:日前,王江泾入选2014“治水美镇·浙江样本”50强,在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齐头并进方面,王江泾推行了哪些做法?总结出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陈天荣:近年来,王江泾花大力气投入全国卫生镇、文明镇、生态镇、园林镇“四镇联创”,力争打造得既有形象,又有内涵。目前,王江泾全镇生态村创建比例达到9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3平方米。新型城镇化带动了生态环境的美化优化,王江泾的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过去,喷水织机一直是困扰王江泾的头号环境难题。三年来,王江泾累计投入1.4亿元,共建设污水处理站20个,铺设管网240多公里,喷水织机入网率达90%以上。通过“五水共治”,我们对王江泾的90条黑臭河进行了集中治理,共治理“清三河”93公里。主要河道水质从原来的“劣五类”水改善为“五类”以上。今年上半年,王江泾镇交界断面考核优秀,现在,老百姓都说“家门口的水干净多了”。这就是我们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的最大成绩。
记者:今年是新一轮小城市培育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您认为,王江泾要完成哪些新的任务?要实现怎样的目标?
陈天荣:建设“中国智能家居城、浙北商贸纺织城、江南湿地生态城”是我们新一轮小城市培育工作的总目标。
围绕着这一目标,在第二轮小城市建设中,我们要继续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加快产业培养进度,尤其是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为小城市建设提供一个全面而均衡的产业基础。同时,随着人口集聚程度的提高,我们要将提升城市功能的重点放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切切实实提升小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在前期治水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我们下一步要完成的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覆盖的任务,要将王江泾“美丽乡村”的品牌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新的培育计划带来了蓝图,也带来了挑战。只有依靠更大力度、更深层次的改革,才能破解可能遭遇的发展瓶颈,为王江泾的新跨越提供更充足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