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散文
约会良渚文化
2014年10月22日 15:44 来源: 秀洲新闻网 梅晓民

  总面积为116平方公里的王店镇,属平原水网地区,平均海拔只有4米。就在这块肥沃富足的土地上,早在六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已在这里渔猎耕作、繁衍生息,不但创造了著名的良渚文化,而且用勤劳智慧的双手,编织成“金满田(稻谷)、银满舱(鱼)、珍珠挂桑树(蚕茧)”的生动景象,以江南“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名而富甲天下。

  高墩里的古文物

  王店镇的地势呈西高东低,东片一马平川,而西片则起伏较大,水田错落地夹杂在桑园四周的低洼处,易受内涝而积水僵土,农民称之为“箱子田”。种植桑树的那些土堆(农民称为“高墩”)里就隐藏着许多的良渚文化遗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烧制红砖的轮窑象雨后春笋般地崛起,据我所知,光建设乡就有砖瓦一厂、二厂,联谊砖厂和建材厂等多座。制砖需要大量的泥土,而那些高耸的土墩就是取土的好地方,在当时看来,高墩取土既利用了泥土又平整了土地,一举而两得。但人们没有想到,无节制的取土极大地破坏了沉睡千年的文物。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大规模的土地整理运动,又把残留的高墩推了个精光。那些文物贩子每天蹲守在挖土机或推土机边,一见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玉璧等出土,立即和机主讨价还价,将文物廉价购得,再通过各种渠道贩卖到国外,攫取暴利。文物部门对此十分的重视,专门聘任了各乡镇文保通讯员,一有情况及时汇报,但终因地广量大再加上信息不通而鞭长莫及。有好多次,等到文保通讯员灵着市面急急赶去时,珍贵的文物早已不见了踪影。

  我虽然也被聘请为基层文保通讯员,但对出土文物一窍不通,在多次陪同上级文物部门到现场探寻后,才多少学到了一点皮毛。比如根据土层的颜色来分析“文化层”,根据碎陶片来了解是墓葬还是村落等等。记得在1998~2000这三年时间里,建设乡的国庆、建南、清泰桥和花鸟港等村先后发现有良渚文化时期的古墓葬和古村落出土,我跟着市文物管理处的陈建江处长一起出现场,察看出土文物,但因破坏严重,大部分地方连痕迹也找不到了,只有小部分地方还能分辨出文化层,或找到几片极小的陶片。

  清泰桥河西村遗址

  位于清泰桥村7组河西自然村。大约在1995年左右,记得一次我随陈建江处长去那里出现场,发现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聚落址。据当地村民反映,那里的高墩在取土时曾挖出过一些石斧、石锛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口古井。当我们赶到的时候,高墩大半已经推平,而且所有的痕迹都找不到了。陈处长估计,在这剩下来的高墩里应该还有宝贝,由于限于财力,不敢贸然地组织人力大规模地挖掘。在访问边上的人家时,有一位村民反映,有一块斧头形的石头因缺了半边,被文物贩子丢弃在现场,被他拿回家藏起来了。我们当即提出要看看这块石头,那村民嘻笑着不肯示人,经村里的干部再三做工作,他才去家里拿来给我们看。陈处长对石斧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对那村民说,这块石头残缺得太厉害了,是不值钱的,但我们带回去研究还是有用的。那村民倒是很爽快地说:既然不值钱,那就送给你们好了。总算有了点小收获,陈处长也好回去交差了。

  2009年3月,嘉兴市举行文物普查,我又陪市文保所的几位专家去河西村遗址考察,经估算,河西村遗址东临蒋桥港,北为莲花港,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内的高墩已全部推平。在粗略寻找地面物的时候,我不经意地随手捡到了一枚大拇指般粗的陶制物品,好象是什么器物上的一只脚,我把它交给了文保所所长徐信,他仔细地观察后不说一句话就收藏了,我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宝贝。后来据他说是良渚时期的代表文物―――鱼鳍形鼎足,并为嘉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我听了十分的欣慰。就在这一年,河西村遗址被列入嘉兴市文物保护点。

  建南村大墩岗遗址

  在建南村宋家荡田南面,小地名“佛子村”的附近,有一个叫“大墩岗”的高墩。1999年6月,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这里正在进行土地整理。推土机在推平高墩的时候,也推出了许多属于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璧、玉琮等玉器,还有石镞、陶碗等古人的生产、生活用品。该村的干部看到有这么多的文物出土,不敢怠慢,便向我透露了信息。也就在这时,一村民在推土现场围观时发现了一块玉璧,因为现场人很多,这位村民不敢将宝贝私自带回家,便上交到乡政府。对此,我急忙用电话分别向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和郊区文体局作了汇报。得到消息后,市文化局陈建江处长和博物馆馆长陈行一以及郊区文体局局长周慧军等一起赶到建设。在我看来,这块中间有孔的所谓玉璧非常粗糙,类似我在木工厂工作时用来磨刨刀的砂轮。陈处长和陈馆长俩人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小声交谈,最后确认的确是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大家正在兴奋的时候,又有一位村民从家中拿来了同样模样的一块玉璧,据该村民反映,这块玉璧是他前几天的夜里在现场挖掘得到的,他一直藏在家里,不知怎么走漏了风声,被文物贩子知道了,他们多次上门,逼他廉价卖掉,并恐吓地说,如果不卖给他们,就要他“好看”。他惧怕出事,在家里人的劝说下才选择了上交。我看了看这块玉璧,外形跟上次的那块没有区别,只是中间的孔洞两边有错落,估计是古人在打磨的时候分别在两面打孔,而没有对准的缘故,陈处长俩人也同意了我的看法。这天下午,一个小青年也将自己挖到的一枚石镞交了过来。

  这时,周慧军局长和陈处长他们就出土文物的归属问题有了不同的看法。周局长的意思是,我们郊区也要建博物馆了,出土文物应该归郊区,同时批评我不应该告诉市里。陈处长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二条“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的规定表扬我做得对,他说:作为一名基层文保通讯员,应该第一时间向我们报告文保信息。郊区目前还没有文物行政部门,也没有条件来保管好这些文物,应该交给条件良好的市博物馆。最后双方达成一致:首先放在市博物馆,待以后郊区博物馆建成后再作移交。

  居于大墩岗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陈处长感到了事态的严重,便立即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系,要求进行抢救性挖掘,得到了同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挖掘了五天,陆续出土了玉璧、玉环、石镞和陶碗等文物。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探明,大墩岗遗址和河西村遗址一样也为聚落址,遗址东西长约230米,南北宽约180米。所谓聚落址,即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它不仅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和生产设施。大墩岗遗址对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了解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该遗址在当年就被公布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联村钟家港遗址

  在远古,嘉兴成为陆地之初,温湿气候与临海、沼泽地的自然环境正适合麋鹿的生长,成群结对的麋鹿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自由地奔驰。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捕猎,沼泽草地减少,这种长相奇特的动物便在此绝迹,而它们的残骸、遗骨却永远留在了嘉兴的地层里。四联村钟家港遗址就曾出土过部分麋鹿的胫骨。

  钟家港遗址也为聚落址,位于四联村9组(小地名“钟家港”),大约在1985年左右,有人在家里打土井的时候,挖出了许多的动物骨胳,后经研究,确认是麋鹿胫骨,属马家浜文化早期,距今约7000-6000年,另外,市博物馆还在此采集到鹿角、鹿牙、猪等兽骨以及釜、盆等陶片。

  钟家港遗址约2300平方米面积,保存较好,1992年公布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我到王店镇文化站工作时,正值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重新聘请基层文保通讯员,我就将四联村的妇女主任洪秋英报了上去。洪秋英对此十分负责,经常向我反映有关情况。2003年市里兴建南湖大道,钟家港遗址刚好在大道的红线内,洪秋英得知情况后立即打电话给我,我也当即向陈建江处长作了汇报,隔日,我们一起到遗址处考查,陈处长看了后也感到无奈。后来他对我说,为了让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经文物部门同意,就将遗址筑入大道边的绿化带内吧,这样倒也永远地不再受外界的干扰了。

标签:革命先烈|缅怀 责任编辑: 顾丽青

秀州新闻网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