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治水的南湖“五共”实践
2014年10月20日 09:20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杨秀娟 通讯员 马 乐 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冯 成 张文术

  本报讯 和往常一样,昨天下午4时许,姚海林把从竹林村67条河浜中打捞的大半船垃圾送往专用码头,而就在去年,姚海林和他同事每天的“战利品”还多达两三船。“现在几乎没人往河里乱扔东西了,一旦哪个地方漏掉,村民会主动打电话来。”

  新丰镇竹林村只是南湖区全民治水众多场景中的一个缩影。在南湖区,不仅每条河有河长,很多河道还有“段长”、“浜长”、“户长”。农户是河前、门前“三包”的执行者,更是护河的志愿者、监督者。一个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以“民智”治水,实现“共约共管共治共建共评”的“五共”全民治水机制正在该区逐步形成。

  每天上班第一天,大桥镇团委书记张佳慧的第一桩事,就是打开“美丽大桥监督站”邮箱,看看是否有志愿者发来的有关河道污染的照片。这项由镇团委、总工会、妇联等部门联办的“你举报我整治”活动推出以来,已收到关于河道等卫生环境问题100多个,均得到了及时处理。“政府当领队,发动群众当运动员。”区“五水共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沈铭表示,正是这种和谐的画面,形成了推动全区“五水共治”特别是“清三河”工作的强大动力。

  冬春时节罱河泥、捞水草作肥料,这样的场景在江南水乡曾非常普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参与治水的力量却薄弱了,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有时得不到维护,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如何通过政府组织、引导,重新激发民众共同治水的热情?结合现状,今年“五水共治”工作推进过程中,南湖区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五共”机制。

  “‘五共’看似独立,但实则环环相扣。”沈铭表示,鼓励全民治水,首先要树立群众的护水意识。5月开始,南湖区发出倡议,在各镇试点村推行门前“三包”、河前“三包”责任书,增强群众的自我约束意识。为实现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管、共建、共治”,借助不同群体,新丰、大桥等地还探索了河道“户长制”、“段长制”、“浜长制”,凤桥、余新等地成立了党员治水先锋队、青春治水志愿队和巾帼治水队等社会团队。“星级河道”、“优美庭院”、“最美村落”等评比活动,让老百姓在治水上拥有了更多话语权,进一步提高了治水积极性。

  运用民众智慧,“草根”力量焕发了无穷的力量。在长效机制系统化治水的同时,南湖区各镇因地制宜想出了不少“土办法”、“泥点子”,让“五水共治”行动“如虎添翼”。

  凤桥镇充分利用违章猪舍拆除后的木椽、水泥板等材料筑成土护岸,成本比传统木桩护岸减少了一半左右。渔民王文娟的小发明,成功“阻击”了绿萍四处飘散。大桥镇用美人蕉、鸢尾、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制成的生态浮床,不仅实用,看上去还赏心悦目……

  老百姓不仅出力,还主动出钱治水。余新镇长秦村30多位企业业主、党员纷纷主动捐款,为河道整治“加油”。尽管今年经济大环境不是很景气,但全区100多家企业、工商户仍为“五水共治”慷慨解囊,捐款金额达到607.87万元。广大员工、居民也纷纷行动起来,从细节做起,从节省每一度电、每一滴水做起。借助本单位“机器换人”、工艺革新,仅嘉兴科隆化工有限公司龚辉君、靳九礼等员工的节水小建议,就为企业节省成本10万元。

  政府带头,全民参与,在良好的治水氛围下,南湖区水环境质量有了较大幅度改善。目前,“清三河”整治公里数和河道清淤公里数均已超额完成年度任务,1至9月,全区出境断面高锰酸盐、氨氮、总磷等指标同比分别下降了1.29%、17.47%和22.9%,区域断面考核合格。

标签:革命先烈|缅怀 责任编辑: 林越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