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如何留住“乡愁”? 嘉兴美丽乡村建设样本解读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受思想认识和政策偏差的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便是其一。 去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为新型城镇化建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走进刚刚完成农房改造的新塍镇潘家浜村,眼前的白墙黑瓦勾勒出一幅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水墨画”:房前屋后,树木林立,柿子红了,桂花飘香;桑园地里,鸡鸭闲步,狗吠声声,鸟雀惊飞;一条1600米的生态河道观光长廊贯穿村庄,尽显“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美景……
近年来,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大拆大建中,一排排整齐划一并具有现代感的小洋楼在尘土飞扬中拔地而起。不少网友吐槽,新农村建设千村一面,“乡愁”不再。
嘉兴,也未能免俗。全市624个行政村、17017个自然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像潘家浜村这样“记得住乡愁”的村落改造却并不多见。那么,“美丽乡村”该如何建设?村庄布点规划如何更具操作性?传统村落该怎样走好保护与传承之路?
就地农房改造:勾勒江南水乡的美丽乡愁
潘家浜村位于秀洲区新塍镇南端,区域总面积4.06平方公里。该村从2012年底开始创建美丽乡村和省级农房改造示范村,先后投入将近600万元对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进行设施改造、公共基础服务提升和生态绿化补种,并在全村范围内进行整体面貌的洁化、绿化和美化。
“村里重点规划了几条精品线路,包括张家头村、夏仁村、张家浜村、楼夏、梧桐桥到上仁浜集镇这一段6个村民小组。”潘家浜村党总支书记章何兵说,在改造前,村里邀请了浙江林学院对夏仁村的农房建筑进行设计,通过采用房屋围墙立面改造,用黑色线条勾勒,形成白墙黑瓦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农房集聚风格。
一个外立面改造,让潘家浜村的农房“活”了起来。
夏培坤是土生土长的潘家浜村人,他感慨地说:“农房立面改造后,感觉跟记忆中的水乡一样,而且整个村的环境比以前更好了,生活在农村比住在城里更惬意。”
据悉,潘家浜村在农房集聚上,主要采取“插花”和扩围的方式,即在现有规划的5个居民点上,农民可以选择在空当处建房,实在没有空当的居民点,则适当扩充空间。“这样的集聚方式,既避免了大拆大建毁坏原有的村落风貌,农民又愿意进来。”章何兵说。
在今年9月浙江省“美丽宜居”优秀村居方案设计竞赛中,浙江宏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朱逸峰为潘家浜村设计的村居方案成功入围。朱逸峰说:“潘家浜村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由院落和巷弄组成错落的传统江南民居村落,以及白墙黑瓦的设计,符合村庄原来的建筑风格,保留了江南村落的原汁原味。”据悉,该设计也将为潘家浜村以后的农民建房和农房改造提供参考。
传统村落保护: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
2010年,嘉兴对全市传统村落进行了排摸,共排摸出24个传统村落,其中古建筑村落8个,自然生态村落10个,民俗风情村落6个。
位于海盐秦山街道永兴村的文溪坞是地道的历史古村落。早在明嘉靖年间,董谷《续澉水志》记载:“隐马山分二支,两支如巷,有村落奇秀幽僻,俨一桃源。”文溪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村庄旖旎的风光,更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青砖铺就的石板路,青瓦搭建的桥栏杆,墙面上的诗词歌赋向行人诉说着这个村庄的前世今生……经过去年的一番精心改造,古老的文溪坞完成了美丽蜕变。
据海盐县秦山街道党委委员王李涛介绍,在进行整改前,他们邀请了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对文溪坞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在保留村庄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对农房进行改造。“真正实施整改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还融入了部分当地村民的创意。”王李涛说。
改造后的文溪坞俨然是个世外桃源,乡村风貌与周边的自然风光遥相呼应,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国庆期间,村庄日均接待量达到600人次。村里也因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活了经济。“现在村里已经开了3家农家乐,水果、茶叶等农副产品也很走俏。”王李涛说。
市建委规划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溪坞的开发与利用切实体现了“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内涵。
文溪坞利用山水个性,提升村庄整体环境,在开发利用上又引入当地茶叶、水果等产业特色,将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旅游业结合,着力提升和丰富美丽乡村内涵,走出了一条传统村落与保护的新路径。
村庄布点规划:落脚在都市,特色在田园
自2009年以来,嘉兴以编制实施“1+X”(1”指新市镇社区,“X”指城乡一体新社区)村镇布局规划为引领,全力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通过实施“两分两换”,全市624个行政村、17017个自然村,规划集聚到44个新市镇和325个新社区,其中325个“X”点已启动建设的有211个。与此同时,我市还以“两新”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房改造集聚。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农房改造集聚15.62万户。
“虽然目前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这几年的实施情况来看,也逐步暴露了一些问题。”市建委村镇建设处工作人员许海良说,一些农民集聚点规模太大,有的集聚点户数在五百户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上千户,不利于管理。
据介绍,在村庄布点规划中,有的集聚点不符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农民不愿意进来。如果按照规划,全部集聚起来,又会受到土地和资金的压力。同时,农民自愿搬迁后的零星土地复垦受限,土地集约利用目标仍停留在理论数据上,因此部分村庄布点规划仍处于“纸上谈兵”阶段,实际操作困难重重。
另外,在近几年农村新社区规划中,大部分村庄走的是大拆大建的路子,整齐划一的农房立起来后,却丧失了根植在农村文化背景下的乡村风貌,江南水乡特色逐步消逝。
令人欣慰的是,我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已逐步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于今年启动了新一轮村庄布点规划修编工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明确提出,村庄布点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要规模适度、突出特色,结合各地发展实际确定村庄布点规模,保护乡村美景,弘扬传统文化,突出江南水乡特色和田园风貌;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农村新社区建设要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相结合,保障农民参与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