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麟湖传奇:嘉兴北部湿地彰显新城活力 关注嘉兴北部湿地之油车港
2014年10月9日 09:53 来源: 嘉兴日报 撰稿 陈曦 王杭徽 孟春芳

  清秀婉曲的湿地、园林式的景观绿化、馥郁绚烂的艺术花卉,一片优雅静谧。从市区跨过官荡大桥,人就沉醉在了小桥、流水、人家组成的一幅舒适静谧的江南水墨画中。再看,那辽阔水面上白鹭在翻飞翱翔,水鸟正在甜美地唱歌,绿树、白鹭、碧水相互映衬,品尝深深浅浅自然情怀,一幅美丽的江南特有湿地画卷正向你徐徐展开。

  悄然间,一座生态优良、品质高雅、底蕴深厚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滨水新城正在嘉兴北部显现,这是油车港镇,一抹温暖而淡雅的色彩。而麟湖新城依托油车港镇自身的优势,在未来嘉兴的城市架构中,她将与中心城区、南湖新区、秀洲新区等一起,形成新的城市空间格局,并将成为一个嘉兴乃至长三角地区名副其实的“城市后花园”。

  带着向往,走进油车港镇,首先呈现在眼帘的是麟湖,麟湖位于嘉兴北部湿地,水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由南北官荡、东西千亩荡等湖泊组成。她的清幽、恬静、散发浓郁江南风情的景致不断让人知晓,以往只知道嘉兴有个天下闻名的南湖,却不知油车港镇的麟湖也如此美丽。水在云中荡漾,云在水中流淌,鸟语花香,馨然而醉。

  美在麟湖尽展婉丽风姿

  麟湖是个有美丽传说的地方,走在其中,烟波浩渺,一步一景,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就像一位苗条、纤秀、温婉的少女,让人流连忘返,怎么也瞧不够。

  麟湖,一个恰如其分的“麟”字,可谓是点睛之笔。麟湖灵也,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却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更使麟湖增添了无尽的美感。麟湖得名乃因唐时今镇域属麟瑞乡。据传唐朝时,有人在此地见过麒麟出没,故而名曰“麟瑞”。麒麟乃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麋身、龙尾、牛足、身披鳞甲,头上有角,角端有肉,性仁慈,主太平、长寿、聪慧,其地位仅次于龙。美景辅之以美丽的传说更加让人陶醉。

  湖塘春涨、田畴盈秋、曲港菱歌、苜蓿夕照、远村烟霭、官荡赏荷、栖真晚钟、麟湖月色等麟湖八景的重建,使麟湖新城更富文化底蕴,放慢脚步,静心去倾听,慢慢去咀嚼,细细去品味,用心去感受,感受麟湖丝丝入怀的清新恬淡、安闲舒意。

  乐在麟湖彰显新城内涵

  老实说,麟湖吸引人的,不单单是她的美景。对于美丽,简单来说,可以分为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和巧夺天工的人工美,然二者有时又不是截然分开的,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方为人间佳境,麟湖是也。麟湖的美丽不止其烟波浩渺中白鹭齐飞的静谧,也不止清溪河畔错落有致的景别,更有那幽静恬淡悠然而居的淳朴民风和积淀千载浓郁芬芳的浓厚文化底蕴。

  风光是形,文化是神,“形神兼备”使得麟湖人杰地灵,名贤辈出。她的灵气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才俊。在《管子 封禅》中这样提到:“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麒麟出没时必有异象,出没地必有祥瑞。相传孔子出生和去世之前都有麒麟出现,因此麒麟又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据文献记载,唐时即有贤相陆贽,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世称陆宣公。晚清时,有诗人方受穀、围棋国手方锡荣、书画家吴晋僧、顾香九、吴大章等著名于世林。现代更有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龚宝铨、物理学先驱张绍忠、昆虫学泰斗陈世骧等,不胜枚举。

  每一个置身其中的游客,心立刻放得松松的,思就变得悠悠的,好像被水浸过一样清亮透彻。加上麟湖的灵秀,使得越来越多的市民慕名前来,在这个麒麟出没的地方沾染灵气,感受别样的风味。

  居在麟湖打造人间天堂

  麟湖身居其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那清悠的麟湖之畔,清晨推开窗时阳光洒在青砖墨瓦上的宁静……恍忽间,已分不清是身居城市还是在田园,是在远古还是现代。从古至今,生活于此的百姓临湖而居,依湖而渔,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和谐画卷。

  近年来,随着官荡大桥与吉祥大桥的相继建成通车,作为嘉兴靓丽北大门的油车港与嘉兴市区更是实现了无缝对接,已成为嘉兴城北的城市重要功能组团。境内设有申嘉湖高速公路油车港出入口,实现与周边大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区位交通优势非常明显。近日,嘉兴320国道城北段东方路匝道口开通,油车港到秀洲区政府可以双向通行,10分钟直到区政府,交通更加便捷通畅,此外,东方北路,嘉兴油车港至江苏黎里公路已开工建设。

  作为北部距离市区最近的乡镇,油车港的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也在逐年向市域靠拢。城镇绿化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以上,油车港镇中学中考成绩连续7年列市本级公办学校第一位,全镇已建成“半小时医疗服务圈”……

  在喧嚣都市的人们,无时不在渴望寻找心灵的栖息地。当目光一路移来,人们惊喜地发现,地处嘉兴北部的油车港,特有的湿地环境、密集的水网,构筑了无以伦比的自然禀赋。一个居于嘉兴城北,位于长三角中心的宜居宜业的新城日渐崛起。 

标签:革命先烈|缅怀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