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共推杭州都市圈转型升级我市将有不少大手笔
2014年8月11日 09:43 来源:南湖晚报 晚报记者 钱姬霞   

  8月4日启动的“深化改革、转型升级——2014聚焦杭州都市圈大型联合采访活动”昨天上午走进最后一站——桐乡乌镇,乌镇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旅游界的一大奇迹。

  随着大型联合采访的结束,昨天下午,杭州都市圈第七次市长联席会议在桐乡召开,杭州市市长张鸿铭、嘉兴市市长肖培生、湖州市市长陈伟俊、绍兴市市长俞志宏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嘉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梁群主持。

  一直在创造奇迹的乌镇

  要把文化、养生、旅游融合发展

  “今年1月到6月,乌镇景区共接待游客309.18万人次,同比增长16.49%,其中入境游客11.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1417.24万元,同比增长27.27%。”昨天上午,乌镇国际旅游区管委会旅游发展部部长顾守菊提到这组数据时,脸上露出笑容,“由于种种原因,今年许多同行的业绩并不乐观,但我们仍然能保持这样的增速,真的不容易!”

  曾经的乌镇,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浙北小镇,而如今,它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连续4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荣获“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最美十大乡村”、“中国十佳古镇”、“亚太旅游协会(PATA)生态旅游奖”、“全国文明村镇”、“中国5A级旅游景区”……“修旧如旧,以存其真”、“保护与开发并重,以开发促进保护”的保护开发模式,也赢得了国内外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主任明嘉杨女士就认为,这是一种独有的“乌镇模式”。

  不满足于现状,这几年,乌镇还在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的提升:2011年成功引进雅达国际健康产业园、平安养老养生两大项目;2013年乌镇大剧院建成,并成功举办首届戏剧节;2015年,木心美术馆将对外开放;江南乌村、东方斗牛园、吴越文化创意园(乌镇)项目、乌镇国际房车旅游度假区、乌镇国际民间手工艺村、中国艺术文化园等项目陆续启动。

  “以‘大旅游、大产业、集聚化、大提升’为理念,大力实施文化、养生、古镇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乌镇‘中国最美小城市’建设,努力把乌镇打造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中国旅游第一大镇’和‘国际一流风情小城’,我们还在不断前行。”顾守菊介绍。

  杭州都市圈第七次市长联席会议

  昨在桐乡召开

  杭州、嘉兴、湖州、绍兴4个城市一衣带水,互为近邻,启动于2007年5月的杭州都市圈建设把这几个城市联系得更加紧密。昨天下午,杭州都市圈第七次市长联席会议在桐乡召开。

  记者在会议上获悉,在杭州都市圈第六次市长联席会议后,我市基础设施对接步伐加快:嘉绍大桥及北接线、钱江通道顺利建成通车,杭州湾大桥北连接线二期等工程进展顺利,海宁与杭州地铁轻轨对接项目有序推进;产业合作不断深化:进一步加大连杭经济区、临杭经济区等城市边界产业集聚区建设力度,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多家医院与省级医学院校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浙江大学国际校区落户海宁……

  而接下去,为进一步推进杭州都市圈转型升级发展,我市还将有不少大手笔:

  科学的规划是引领区域发展的龙头,我市将积极争取国家的“多规合一”试点,通过对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进行综合统筹,实现空间规划“一张图”、人口和生产力布局“一盘棋”,为都市圈规划的对接与融合积累经验。

  科技合作能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我市将鼓励本地的科研机构跨市域组建产业创新技术联盟,联合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联合组织重大科研开发和产业化工程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对接转化。

  加强都市圈各城市产业平台的协作共建,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各地产业比较优势,促进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关联发展。当前我市将抓住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大机遇,规划建设一批与上海自贸区政策机制对接的配套区,为上海自贸区相关经验措施在都市圈的复制推广作出贡献。

  要推动都市圈城市间彼此开放市场、互动发展,就需要促进区域产品、要素的自由流通和高效配置。当前,我市正在积极推进17项国家、省改革试点,重点是围绕简政放权,实施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围绕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推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围绕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加快建立负面清单和公平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都市圈城市发展所需和百姓的期盼,我市将与都市圈各城市携手,共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通过开展环境联合检测、强化重点污染区域综合整治、推动环境设施共建共享等举措,建立完善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标签:都市 责任编辑:林越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