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认领河道 担当中坚 秀洲区探索“企业河长制”助力“五水共治”
2014年6月5日 08:21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吕玲 秀洲区委报道组 吴怡之 沈鑫 通讯员 郁海华 朱维达

   治水面前,没有旁观者。从“政府治水”到“全民治水”,“五水共治”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支人人参与的治水大军中,最近,秀洲区一大批企业开始发挥中坚力量,以出资出力、尽心尽力的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探索“企业河长制”的治水实践路径。

  

  “企业河长”投身“五水共治”

  近段时间,秀洲区王江泾镇虹阳村的老百姓发现,流经虹阳集镇的虹阳市河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河床清淤、埠岸打造、截污接管、河畔绿化、墙体美化……一汪碧水重返虹阳市河的景象已触手可及。

  嘉兴市艺达印染有限公司依河而建,伫立在虹阳市河畔已有十多年时间了。如今,这里的员工都知道,这条河的综合治理凝聚着这家企业的一份心力。

  在秀洲区前期开展的“投身五水共治、建设美丽秀洲”募捐活动中,艺达印染在捐款8万元的基础上,承诺每年出资5万元,专门用于虹阳市河的长效保洁和管理工作,以巩固整治的长期成果。

  艺达印染“认领”虹阳市河,只是秀洲区企业积极参与“五水共治”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浙江元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王江泾镇上率先投身“五水共治”的企业之一。早在3月底王江泾镇召开的全镇三级干部大会及“五水共治”动员会上,该企业当即表态捐款8万元,并向参会的企业代表发出倡议,带动了一大批企业参与“五水共治”。不久之后,元丰纺织又出资38万元,“认领”了距离企业2公里、绵延800米的长泾港,成为王江泾镇捐款较多的企业之一。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截至目前,秀洲区已募集资金1800多万元,而企业捐款就已高达1700多万元。在王江泾镇,118家企业参与了捐款,39条河道从此有了“企业河长”的关怀。“我们十分感谢这些热心的企业,为农村河道治理与长效保洁工作提供了坚强后盾。”该镇虹阳村党总支书记周福坤由衷地说。

  

  用“心”治水彰显社会责任

  “治水是全民行动,企业更应出一份绵薄之力,尽一点社会责任。”不少参与“五水共治”的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而比起捐款,企业用“心”治水的故事更加动人。

  3月初,艺达印染将“治水”写进了公司的规章制度,要求全体职工不得往虹阳市河扔掷生活垃圾。同时,增派人员进行日常的沿河巡视,厂区及宿舍楼张贴环保标语,新增若干垃圾桶,提高日常保洁频率……“前期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取得的治理成果,必须由我们每一个人来保持、来爱护。”艺达印染办公室主任邱福荣说。

  随着治水的推进,隐蔽于虹阳市河沿岸的7个生活污水排放口无所遁形,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虹阳集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全部完工尚需时日,在此期间集镇居民、学校及农贸市场每天产生的300吨生活污水该如何处理?这时,艺达印染主动提出,将生活污水接入企业污水管网,由企业暂时负责处理和纳管。为此,艺达印染投入20多万元,对现有的5台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污水回用率,以平衡污水入网总量。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环保投入,将企业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三者统一起来,通过引进技术、更新设备,不断刷新着企业治污减排的新纪录,推动自身与行业的转型升级,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唇齿相依”催生转型升级

  “水环境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无视水污染或损耗水资源,轻则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重则影响到以软实力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构建,归根到底要影响几代人的长远利益。”在今年3月初,秀洲区王店镇的18位女企业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为此她们自发结成了一个“企业治水联盟”,相互监督,共同履行“企业河长”的社会责任。

  嘉兴市建设丝厂总经理谢菊英就是其中的一员。她体会到,蚕茧加工成丝的过程,不仅用水量大,而且极易造成水质变黑,企业的风险成本随之日益增大。“嘉兴市建设丝厂与荣归桥港河道唇齿相依,是同在一条船上的关系。”水的恶变,让谢菊英有了新的认识。2010年该厂通过改制主攻纺织业,生产布料的前道产品——纱线,用水量大幅下降。“生产纱线用的原材料,是花了大价格进口的天然木棉纤维,环保无污染。”谢菊英把一张原材料的质量认证书拿到了记者跟前。

  谢菊英出示的还有一张“河道结对联系卡”,姓名、公司名、手机号被一一公开。“前不久,我和荣耀漂染有限公司的老板娘高玉妹在荣归桥港巡查时,发现卸货码头已从两个减少为一个,我们再三叮嘱工人一定要小心操作,避免沙、石等建筑材料掉入河中造成淤塞。”谢菊英说,现在她和姐妹们正号召更多的当地企业家加入“企业河长”的队伍。

标签:治水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