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在南京青奥会倒计时100天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回应了中国接手越南举办亚运会的情况,称截至目前亚奥理事会没有和中国联系,同时也没有一个中国城市提出要申办这届亚运会。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突然接话,说南京青奥会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场馆也非常好,如果说有需要的话,这个事南京愿意干、愿意接。
前不久,越南宣布放弃2019年亚运会举办权。从经济实力上看,南京确实有能力举办亚运会,但杨卫泽书记的表态却在网上引起了巨大争议,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网友投下了反对票。联系到此前越南弃办亚运会的理由是“如果以举国之力拿出5亿美元来办亚运会,并非不能办到,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钱要花在刀刃上”,现在中国网友如此反对南京接办亚运会,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事实上,有能力办、城市主政者愿意办,并不等于可以办、应该办。
在网友的反对声中,一个重要理由是“南京又要变成一个大工地”。这其实并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民众的权利“被代表”。从政府决策程序上看,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大型赛事的申办,政府主导与民意支持如何对接,政府决策如何与民众保持互动,一直是不容忽视但往往被忽视的问题。随着城市经济总量的提升,举办一些赛事活动以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基础设施发展,当然未尝不可,但基于市民的角度,如果缺乏对赛事投入、收益、风险的清晰了解,就很难与主政者达成共识。换言之,要举办大型赛事,除了“不差钱”,政府还要充分听取民众意见,以透明的信息说服民众。
必须看到,随着民众权利意识提高,对于城市举办大型赛事的观念已经发生变化。如果说过去举办大型赛事特别是国际赛事,市民更多想到的是从举办成功中感受荣誉、获取自豪感,那么现在,民众则更为注重对自身权利等“实质性”问题的考量。政府决策要想最大限度获取民意支持,显然要跟上民众观念的变化。事实上,某些改变或许已经在发生。比如广州市有关部门在回应是否接替越南举办亚运会时就作出了这样的表态:“亚运会太劳民伤财,而且市政府在2010年亚运会结束之后,就承诺10年内不再接办任何大型运动会,所以肯定是不会接办2019年亚运会。”将是否“劳民伤财”作为重要考量标准,相比过去单纯注重“面子”,显然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南京市主政者“愿意办”的表态,或许能够展示一种“大气”。但承办这样的赛事并非小事,也不能仅仅依“财力”而行,民意应该在公共决策中占有一席之地。要知道,除了钱的问题,越南弃办亚运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民众反对。对于中国的很多城市而言,较之于在财力和组织能力上对于承办大型赛事的自信,如何在公共财政的支配上提高“民意含量”,恐怕才是更大的考验与真正“软实力”的体现。以往“不差钱”就可承办大型赛事的模式,应该让位于“民意为先”的执政理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