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区王江泾镇 朱维达
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能够引领农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勤劳致富、崇尚法制和提高道德修养,从而使邻里和睦,村庄热闹,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祥和进步。然而目前,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正在相应发生变化,如何推陈出新,做好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农民文化生活有新需求
随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总体来说仍比较贫乏。这主要表现在:部分村文化活动中心管理不善,活动不多,有些已挪作他用,导致农民文化生活单调;落后文化沉渣泛起,一些地方农民时兴修土地庙,给大树挂红布,热衷于烧香磕头,教堂做礼拜。老人生前不赡养,死后却大操大办;农村青少年文化活动亟待整治。由于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加强对农村青少年文化活动的教育和引导也成了当务之急;业余时间大多花在麻将等赌博玩乐上,有的走上犯罪之路,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对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缺乏热心于农村文化活动的文艺人才,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活动尚显单薄,吸引力不够强。农村文化活动的数量不多,仅局限在节日,而日常及农闲时节文化活动成为断层,且种类少、形式单一,层面不宽,质量不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渴求。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文化消费不再停留在原来的“看看电影听听戏,天天守台电视机”的低水平、单一的层次上,文化需求发生了六大变化:从需求对象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文化需求旺盛,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农民的文化需求相对较弱;从需求形式看,电视是农民业余时间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看电影已成为农民参与较少的文化活动形式;从需求内容看,最受农民欢迎的是农业科技类文化,少有人“光顾”中外文学名著;从需求供给渠道看,农民最喜欢本地文化活动;从需求层次看,通俗文化最受农民欢迎,高雅文化或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农民还不能得到普遍认同;从需求趋势看,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被动的文化消费越来越少。
按需提供文化大餐
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根据农民的需求,设计载体,营造氛围,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才能保持农村文化建设旺盛的生命力。
农村基层要切实根据本地实际,出台有针对性的乡镇文化阵地管理使用办法,健全农村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市场、文化工作人员等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文化设施资源,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改变目前单一低效服务和粗放的管理方式,实现综合利用和综合服务,实现文化设施资源的社会共享。
在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中,同样要落实人才战略,加速推进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年轻的文化干部、文化人才,使农村文化工作能够承上启下、后继有人。村文化活动室可以配备一名思想品德好、工作责任心强、有文体特长的专职文化管理员,负责村级文体团队建设、业务辅导、活动策划及文化设施管理工作。同时,要鼓励和指导已建成的文体团队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使其成为活跃农村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力军。
要贴近生活,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主办、承办、联办、协办等多种形式同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把节日文化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包括数字电影免费放映、猜灯谜、征文、农民画创作、广场文艺演出、排舞大赛、文艺下村演出等。另外,加强文化礼堂设施建设,也是进一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推动实现“两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