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评论
给医生“减负”才能给患者增福祉
2014年1月16日 08:40 来源:嘉兴日报 史子集

  辽宁省医师协会近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四成的医生想到离职,近三成医生家庭生活存在矛盾,四分之一医生超负荷工作,超过半数的医生对工作缺乏成就感。

  辽宁省的情况如此,其他地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可资佐证的是,根据中国医师协会的调研报告,近八成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做医生。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为“医不过二代”,它与超四成医生想到离职、超半数医生对工作缺乏成就感一脉相承。

  医生被誉为“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是无比崇高的事业,医疗行业的收入总体上也不错,却为何有这么多医生产生逃离的念头?医生工作辛苦是人们都能看得见的事实,关键是往往吃力不讨好——由于社会舆论对医疗行业评价较低甚至“妖魔化”,使得很多医生难以从职业中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确有一些医生或医术较差或医德败坏,而承担骂名的却是整个医生群体,并且这种“刻板印象”很难扭转。医疗是一个特殊行业,因为“人命关天”,所以人们会苛求医生,恨不得要求医生能治好所有病症;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以人们会误解医生,即使医生做得再好有时也难“自证清白”。一方面是患者及家属的苛求和误解,另一方面是一些医生自身有问题,致使医患双方相互埋怨、关系恶化,矛盾冲突不断,“医闹”频出,伤医甚至杀医事件屡屡发生。

  医患关系紧张,最大、最终的输家不会是医生,而是患者。这个简单道理无须多费口舌,而严峻的事实已经摆在眼前:山西朔州市政府投资1.5亿元新建成一座现代化医院,但迟迟招不满医生;温州医学院招聘418名工作人员,被业内人士泼冷水“不一定能招到这么多人”;厦门大学宣布从2012年起对新招医学生免除学费,希望借此吸引优秀医学生源……也许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医患关系持续恶化下去,将来谁为我们看病?

  从现在起,除了加强医疗行风建设,严惩医德败坏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应致力于从两方面来给医生“减负”:其一,加大医疗投入,让医院回归公益性质,不再为创收所累,不再追求经济效益,不再将医生的收入与创收挂钩,不再变相逼迫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相应的,医生不必为收入担忧,能够从容履行职责,真正以“医者仁心”对待患者,将救死扶伤而不是创收作为职业成就和荣誉。其二,完善医疗纠纷处置机制,为解决“医闹”问题、弥合医患矛盾打造一个制度性出口,使得医疗纠纷发生后,患者及家属不是找医生闹事,而是找公正、独立的第三方评理。如果医院或医生有错,患者有地方维权;如果医院和医生无错,也能讨回清白而不必向“医闹”屈服。

  在某种意义上,只有解放医生才能解放患者,给医生“减负”不仅是医生和医疗行业的福音,更是为广大患者增加福祉。只有医生爱岗敬业,患者才能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只有医生真正成为“白衣天使”,患者才能放心地把自己托付给医生。

标签:医生 责任编辑:林越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