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开展科技合作交流 全方位服务释放秀洲科技创业创新活力
2013年7月24日 08:18 来源:嘉兴日报 见习记者 丁珩 通讯员 许凤金

   《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创新型秀洲的若干意见》解读(下)

  如何拓展合理的科技合作模式,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如何培育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提升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如何满足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检验检测需要,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服务提效工程”作为《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创新型秀洲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五大工程之一,通过发挥服务的扶持协同作用,在充分激发秀洲科技创业创新活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一:科技合作交流

  实践案例:位于嘉兴创新园的长三角(嘉兴)纳米科技产业发展研究院,自去年5月落户秀洲区以来,已与13家企业及平台项目签约。各项科技合作的顺利开展,得益于该研究院合理的合作模式。“我方以30%科研项目投入、19%资金投入,企业以51%资金投入的合作模式,组成一个集研究机构、研发人员、本地企业三方于一体的产学研联合体。”该院有关负责人说,“研究机构和研发人员的全程参与,可直接帮助化解企业对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产品、如何获取利润的担忧,而研究机构和研发人员也能直接从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获得收益分配,三者实现了良性互动。”

  意见原文:鼓励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构建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意见解读: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创新利益共同体,形成了科研院所和企业抱团式进行产品开发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新模式,实现了研发人员进驻企业,研发工作进入车间,研发成果出在生产线上,克服了传统模式下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技术难以转移的不足。

  

  关键词二:科技中介服务组织

  实践案例:成立于2009年的嘉兴市致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市级重点科技中介机构,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科技政策咨询、科技企业发展策划、科技项目申报以及科技人才中介等方面的服务。“科技中介机构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等相关服务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近两年来,公司服务过的客户已有近百家。”该负责人说。除了嘉兴致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外,像嘉兴嘉航科技有限公司、嘉兴众能节能技术有限公司等众多市级重点科技中介机构也相继入驻秀洲,目前秀洲区已有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十余家。

  意见原文:引进和培育一批市级以上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提升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

  意见解读: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解释,作为一种有别于直接进行科技发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科技中介组织是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一体化发展,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科技中介服务组织能够帮助科技型企业完善技术研发、科技人才、硬件设施、软件投入、内部管理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实现科技型企业全面、良性的发展。今后秀洲区将逐步建成完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和协作网络,发展科技咨询、产权评估、人才培训、法律服务、专利代理及技术交易等机构。

  

  关键词三:企业技术创新支撑

  实践案例:在秀洲区科学技术局网站页面的右边栏有一个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窗口,秀洲企业可以通过该平台预约使用由中科院嘉兴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嘉兴学院等数家科研机构及高校提供的294台(套)仪器设备。为方便秀洲区企业使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技术检测和研发工作,秀洲区建立了这一网上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对企业使用该平台仪器设备产生的费用给予30%的补助,以激励企业积极参与产品的研发和认证。

  除了打造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秀洲区自2009年开始率先开展科技特派员进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已累计选派入镇入企科技特派员49名,由科技特派员引进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共计232项,帮助企业申报专利192项,共建研发中心11家,形成了具有秀洲特色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模式。

  意见原文: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检验检测需求,联合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建立网上仪器设备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做好入企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和管理工作,提高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能力。

  意见解读: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在实际中往往存在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与科技资源信息不通畅的问题,拉大了科技与经济之间的鸿沟。通过搭建各种资源共享平台、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措施,切实满足行业技术创新需求,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通过间接和直接服务,对新能源、新材料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中遇到的关键共性技术难关开展合力攻关。

标签:科技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