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操作简易的机器,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前天下午,当记者来到位于王江泾镇虹阳村的虹亚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时,忙碌而温馨的景象让人很感动,这些员工都是残疾人,80%以上是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
在管理员骆黎英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该中心。除楼上楼下两个工作间外,还有康复训练室、休闲娱乐室、培训室和会议室等。现在天气炎热,中心准备了“寝室”供员工午休。因为部分员工是精神残疾人,中心的窗户都安装了铁栅栏,户外四周也竖起了木栏杆,以确保他们的安全。
“老板对我们可好了,平时很照顾我们的!”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员工小庄对记者说,他是一名癫痫病患者,病情不发作的时候和正常人无异。小庄口中的老板是指该中心负责人施云根。这个为残疾人提供工作、康复训练和娱乐的小康·阳光庇护中心由他出资创办,他同时也是嘉兴市虹亚纱管纸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
虹亚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的前身是虹亚残疾人辅助工疗工场,现有37名残疾员工和2名管理人员。记者从墙上的日程安排表看到,一天的工作从上午8时30分开始,其间包括康复娱乐、午饭、服药时间、午休等,下班时间是下午4时30分。部分员工家住新塍镇,考虑到安全因素,施云根特地购买了一辆车,并请了司机每天接送员工上下班。“每年花在这些员工身上的成本费大概20万元,主要是车子的成本高。”他说,“每个员工每月能拿到1310元工资,也交养老保险金。”
记者发现,残疾员工所做的简单活计完全可以用机器取代。现在不仅支付工资还要倒贴交通费,这个老板似乎有点“傻”,他向记者道出了收留残疾人的原因。创办纸业公司后,施云根家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有一次,他遇到一名沿街乞讨的残疾人,让他很有感触,便萌生了帮助残疾人脱贫的念头。2009年,他和区残联工作人员一起对全区部分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家庭进行摸底调查,经家属同意后,将残疾人送进位于新塍镇富园村的工疗站,并于2011年5月搬到王江泾镇,添置设施升级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
原先在家被关“禁闭”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工作后,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愉悦身心,但对管理者却是不小的考验。几年来,施云根和管理员遇到过无数次“突发情况”,最严重的一次让他们至今心有余悸。那次,一精神残疾员工突然发病,持刀捅伤了另一名智力残疾员工。“精神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一般的福利企业都不肯收,他们在我这里干活,我就要对他们负责。”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