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都是写诗的人,但诗人却不见了。现在的孩子,对古典诗词有着怎样的感情和态度?怎样用风雅温润的古典诗词浸润孩子的生命?前天,由嘉兴市文联、嘉兴市教育局主办,嘉兴市诗词楹联学会承办的我市首届诗教论坛举行,论坛旨在推进我市诗词教育,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传统经典文化熏陶。
诗歌有什么用?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做了最好的诠释,他说:“在某种意义上,诗歌的功效等于零——从来没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这种“零或一切”的答案,可以说就是诗歌的特质。诗歌,饥不能食,寒不能衣,但它却是美好无限的精神追求。对孩子们来说,诗歌可以是成长时期最有营养的“母乳”。孩提时代是一生的根基,那时候被赋予的东西,会永远潜存在生命当中,持续影响人的一生。一个经常诵读诗歌的孩子,耳中满满的是凤竹摇曳的韵律,眼里尽是鸟鸣蝶舞的真趣,他们心中,必然会拥有更多的天真与趣味,生命的底色会更加健康、美丽。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诗词的地位无需赘言,一首首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诗词,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挽留孩子们诗意的天真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诗歌之于孩子,不仅符合他们学习语言的需要,更对他们有一种生命关怀。然而,诗歌的作用在异化,诗歌本来是一个生命体,是作者灵性和生命的结晶,而在课堂上,它却变成了一个由主旨、语法、表达技巧等组成的物品,常常被模式化、概念化地去解读,对诗词的欣赏应是附带着自我的性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课堂上却拼命追求着唯一的标准答案。嘉善县实验小学的两位老师,对学生的诗词教育调查发现,学生最熟悉的诗文主要是唐朝和宋朝的,占到近九成的比例,这从侧面反映出阅读诗词的功利性以及学校、家庭对于诗词教育认识上的不足。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以其生动的感性特质呵护着人的天真和真正属人的精神生活。一次论坛或许不能改变太多现状,但我们总期许着,它能更多地唤醒人们对诗教的重视,许孩子们一份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