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关注
淘宝加天猫11月11日总销售额191亿 去年美国单日最高网购额的2.45倍
2012年11月13日 08:20 来源:人民日报 王珂 成慧 林丽鹂

  双十一网购,以支付宝总销售额191亿元收官,同比增260%。其中,天猫销售额132亿元,淘宝销售额59亿元。这一数字,比去年美国网络销售单日最高销售额78亿元高出了100多亿元,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和消费力超乎想象。

  双十一网购的成功,得益于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同时也说明中国内需市场还有很大空间可挖。随着网上购物人群逐步扩大,网络购物日益规范,我国网络消费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光棍节”变身“购物狂欢节”

  接近11月11日凌晨时分,往常多数渐入梦乡的网民们,正在摩拳擦掌守候在电脑前,为在天猫商城“血拼”一把做着最后的准备。

  第一分钟,涌入1000万用户;上午11时,支付宝总交易额79亿元,超越去年美国网络星期一(美国在线销售市场中一年里销售额最高的一天)的销售额12.51亿美元(约78亿元人民币)……

  一轮又一轮的购买热潮,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纪录。淘宝和天猫的网购“飓风”,让本来略显落寞的“光棍节”变身网民的“购物狂欢节”。12日凌晨,购物狂欢节以支付宝总销售额191亿元收官,同比增260%,是去年美国单日最高网购额的2.45倍。其中,天猫销售额132亿元,淘宝销售额59亿元。

  这仅是双十一购物节的一瞥。面临如此巨大的市场机会,苏宁易购、京东商城、国美等电商企业也不甘下风,纷纷发起一轮又一轮“攻势”,推出优惠计划招揽客户,战绩不菲。

  来自苏宁易购的统计显示,继11月9日—10日苏宁易购斩获150万笔订单后,11月11日苏宁易购网站流量再次迎来爆发性增长,全天订单量突破170万单,三天累计订单量近300万单,销售金额同比增长超过20倍。

  “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和消费力超乎想象。”天猫总裁张勇表示。中国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俨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购物节。

  电商营销和服务能力增强为网购狂欢打好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荆林波认为,双十一电商销售火爆,首先应归功于电商企业开展的成功营销。本次活动的电商——天猫和淘宝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通过广告等各种途径展开营销,对商品的降价幅度进行高强度宣传,而苏宁易购、京东商城等电商也在双十一之前展开各种广告宣传。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吕本富认为,通常来讲,越是经济不好的时候,低价产品越有吸引力。在目前经济形势不乐观以及高房价压力下,人们倾向于捂紧钱袋,对商品价格也比较敏感。“网络促销恰到好处地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吕本富说。

  “另一方面,电商企业以及整个产业链条不断增强的服务能力为双十一网购飓风提供了基础。”荆林波表示,单日成交如此大的金额,意味着在短时间内接受和处理大量订单,要提前做好备货、协调等工作,对于电商企业以及整个产业链条都是一种挑战。能够组织起来如此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说明我国电商行业的服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中国内需市场还有很大空间可挖

  双十一之所以如此火爆,更关键是得益于近几年行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大批忠实而且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网购消费者。

  统计数据显示,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积聚辐射、购物便利、成本较低等方面的优势显现,网上购物迅猛增长。2011年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94亿人,当年网络零售总额达到8019亿元,比上年增长56%。

  “在网上买东西,除了价格实惠之外,更重要的是方便——足不出户就可以拿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而且可以选择的商品种类比逛商场还多。我想这种诱惑对谁来说都很难抗拒。”北京市朝阳区网购消费者王欣说。

  张勇认为,双十一网购的成功,得益于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同时也说明中国内需市场还有很大空间可挖,而电子商务将会是最合适的通路之一。

  未来我国网络消费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荆林波认为,对于很多人来说,网络购物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的重要消费方式之一。类似于双十一网购的火爆场面,将来可能成为节假日电商企业促销的一种常态。

  随着网上购物人群逐步扩大,供应商品和服务不断丰富,购物便利化程度持续提高,网络购物日益规范,我国网络消费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总体来说,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吕本富表示,如果按照年均40%增速计算,预计“十二五”末我国网络消费交易额将突破3万亿元,届时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将接近10%,将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

标签:国内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