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用合唱凝聚城市的力量 南湖区十年打造“歌城”金名片
2012年8月18日 08:07 来源:嘉兴日报

  8月16日,中国城市合唱周——第二届全国教师合唱节暨第十届南湖合唱节在南湖畔华美唱响。来自各省、市、自治区的39支合唱队齐聚南湖,更是叫响了“歌城”品牌。

  这个让人期待已久的音乐狂欢节,再一次拨动了听众的心弦。而在这之中,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让南湖合唱永葆活力与激情?

  感召的力量

  激发市民的情感共鸣

  成立已有14年的新嘉街道栅堰社区老年合唱团参加过全国各类比赛,获得诸多殊荣。2011年更是远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第三届国际艺术节,荣获合唱组金奖。这个平均年龄达60岁的团队,早已成为南湖合唱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

  70多岁的唐兆濂是合唱团的元老级人物,十多年来,每周二、周五,他都会准时参加合唱训练,风雨不改。“合唱不仅愉悦了身心,还结识了很多朋友,大家在一起很开心,让我的老年生活充实而精彩。”唐兆濂说。

  “是音乐把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歌声飘扬,我们的心灵就永远相通。”时隔多年,南湖合唱团的成员们还清晰地记得2001年赴法国参加纳韦尔国际音乐节时的情景。虽然与站在身旁的外国友人语言不通,但当《卡秋莎》的旋律响起,大家就像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共同高歌。这一幕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合唱队员的心里。

  悠扬的曲调、静静流淌的河水、蜿蜒的五线谱绿化带……如今,置身在凌公塘主题公园,无需自带乐器、无需精心梳妆,几个人潇洒自如地在旋律广场或在欢歌草坪上一站,就是一场小型音乐会。无论是稚气未脱的孩童还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谁都愿意停下脚步,静静地细听和品味。这一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是那样的相似;这一刻,普通市民的情感共鸣被强烈地碰撞在一起。

  合唱,让“歌城”儿女充实了自己,也让他们触摸到了音乐的力量。因为合唱的感召,成千上万的音乐爱好者纵情放歌,在南湖上空汇成了一首最美的“大合唱”。

  改变的力量

  增添生活的幸福滋味

  80多岁的中国著名合唱指挥大师严良堃,平日里在北京很少出门,但得知嘉兴要举办合唱节,他欣然前来举办合唱指挥讲座。

  女儿在家发着高烧,南湖“师韵”合唱团成员陈烨却一次都没有缺席团队的排练。她说,不想因为个人问题而影响团队的整体水平。

  家住南湖街道民北社区的何女士是一名下岗工人,但同时又是一个音乐发烧友。有幸亲临过一次合唱比赛现场,便令她过耳不忘。“坐在观众席上,听着精彩的演唱,我真的被感动了。嘴巴不自觉地跟着哼唱,手也跟着节奏不停地在膝盖上拍打。这种感觉太妙了!”何女士说。

  合唱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人生态度。本着对音乐的热爱、坚守和承诺,一群原本毫不相干的人被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合唱所带来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生活因合唱而精彩!

  “以前村里的业余生活很单调,吃完饭不是看电视,就是打牌。氛围很不好,很多家庭还因此闹了不少矛盾。自从村里有了合唱队,生活跟以前大不一样了。”新丰镇竹林村村民严才英说:“以前看别人唱歌好羡慕,现在自己也能露一手了。去年我们村的合唱队还在镇里的合唱比赛中拿了银奖,更是一种鼓舞。如今全村人都爱上了歌唱。”

  目前,南湖区已拥有150多支合唱队,合唱队员上万人。合唱已深深地融入到了“歌城”儿女的生活中。在长时间的熏陶和浸润下,“歌城”也将逐步改变更多人的生活。


  

  提升的力量

  丰富城市的精神内涵

  2003年,在首届南湖合唱节上,南湖区特地邀请中国科学院合唱团前来参加演出,试图通过音乐的交流,加强南湖区和中国科学院的互动了解。没想到此举竟促成了2004年中国科学院与嘉兴市政府、南湖区政府签约共建“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

  借助合唱的知名度,凭着“歌城”的影响力,南湖区早已将此打造成一张对外文化交流的金名片。

  2010年,南湖区将“歌城”品牌建设纳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政府财政预算和各级党委(政府)任期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中。2012年,又将建设文化小广场作为区文化建设的实事工程之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南湖区已有50个文化小广场配备了音响设备,以进一步激发社区文化活力。

  从剧场到广场、广场到社区,从陌生到熟悉、熟悉到精通,“歌城”儿女用自己对音乐的美好诠释唱出了内心的快乐。音乐本身的无穷魅力已不再是合唱节本身,而是高雅的精神寄托向普通市民生活的延伸。

  用合唱缩短距离,用合唱联结感情。合唱的繁荣背后,是推动其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群众,而群众幸福感的提升也是合唱繁荣的最终归宿。随着南湖合唱节不断提升品质、不断扩大影响,也对嘉兴城市文化的建设、市民素质的提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标签:嘉兴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