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评论
“百姓心中的文化民生之路”调查 文化消费离“井喷时代”有多远
2012年4月24日 08:31 来源:半月谈网 记者 许小丹 祝伟

文明古国的文化消费如何迎来一次“井喷”?

——“百姓心中的文化民生之路”问卷调查解析(下)

文化发展应如何满足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如何以文化发展增进人民的幸福感?为此,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间,依托遍布全国的民情观察员队伍,以入户面访的方式,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百姓心中的文化民生之路”大型调查。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667份,基本涵盖了不同地区、年龄、行业和收入水平的各个层次。

逐步提升文化消费水平

有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而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进入“井喷时代”。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82美元,理论上已经接近文化消费“井喷时代”的临界点,然而事实并不乐观。尽管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居民文化消费却总量偏低。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是恩格尔系数。在国际比较中,一般用恩格尔系数来表示食品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总体上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

截至2009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地区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5%和41%,这表明居民消费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然而,本次调查显示,超过60%的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总消费的支出的比重不到6%,说明我国居民真正用于文化休闲方面的有效支出还相对较少。

我国文化消费的“井喷时代”能否来临,还有多远?对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吕艺分析认为,仅从文化消费角度而言,现存的国际经验其实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其前提是社会发展的相对平衡。因为国情的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套用。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整个社会正处在由整体性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一时难以消除,对于部分人群来说,文化消费仍然属于“奢侈消费”,他们宁愿将个人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可以提高个人竞争力或获得生活安全保障的领域,例如教育、就业、医疗保健、养老等。

因此,我国文化消费的“井喷时代”不会随着人均GDP是否接近甚至超过5000美元这一国际标准而到来,而只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逐步实现。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

在“百姓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期待”调查中,“进一步加大力度培养文化建设人才”“加大对农村、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投入,促进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强乡村、社区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三项获选率最高,分别占到受访者总数的54.0%、53.9%和37.3%。

这表明回应百姓的期盼,必须增加政府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市民文化广场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使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能惠及更多的普通百姓,这是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当务之急。

然而,开展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发展不能仅体现在让老百姓有必要的文化活动场所。调动百姓的文化参与热情,营造文化参与的良好氛围,使老百姓真正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来,这也是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落实文化惠民政策的重要内容。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后一点更加重要,也更具有挑战性。

调查显示,有超过6成的受访者希望“参与文化方面的公益组织及公益活动”(62.9%),此外,“参与本地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40.5%)和“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31.1%)也是民众较为强烈的诉求。

这表明百姓的文化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正在不断加强,通过“人人参与文化”实现“人人享受文化”已经成为百姓的普遍共识。只有在公共文化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百姓的文化参与,应如何平衡,如何协调?北京大学佟新教授认为,文化民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设施的完善和民众文化参与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而文化民生建设的关键在于向百姓提供他们真正需要、能够深入人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平衡好这两点,不能忽视的是文化发展“软环境”的建设:一是要为百姓的文化参与建立制度上的保障、提供有效的参与渠道;二是要注重引导,提高民众的文化参与意识,特别是参与到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来,从而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

开掘文化民生的多重价值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文化是民生产业。在百姓眼中,文化建设的重点首先在于道德建设(73.1%),其次在于思想引领(62.8%),再次在于知识传播(55%),选择这三项的受访者均超过半数,这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启示。

尽管“大众娱乐”“文化产品创新”“拉动经济”等也十分重要,但是文化建设的一大重点应是寻找道德依归,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此基础上,文化建设的“思想引领”“知识传播”等功能和重点也将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采访中多位专家指出,建设文化民生具有多重价值和意义:

首先,文化民生的建设有利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百姓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背景下,文化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影响民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目的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建设文化民生也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加强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人提供精神的寄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文化建设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树立我国文化形象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已经愈发重要。

标签:文化 责任编辑:杨状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