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对于嘉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来说是“交卷”之年。从2008年开始,以“两新”工程为“牛鼻子”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已得到市域内外众多人士的认可。而嘉兴“两新”工程、“十改联动”等创新工作所涉及的发展理念的深化、发展道路的拓展、发展环境认识的提升,更成为外界研究当代统筹城乡发展的生动读本。
3年多前,当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城镇化寻找经济增长点时,嘉兴就把准了发展的脉搏,踩准了改革的鼓点。从那时起,嘉兴启动实施了以“两分两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管理、涉农体制、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规划统筹等的“十改联动”。目前,“十改联动”38项改革任务均已全面启动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效,整体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深化完善的新阶段,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这是一组见证嘉兴3年多来城镇化进程的数据:市级层面共研究出台的政策意见和配套措施有200多个,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推进“十改联动”和新农村建设“1+N”政策体系;全市15个“两新”工程试点镇,累计已签约换房(或搬迁)农户31947户,已入住19018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14.39万亩;截至去年底,全市“1+X”布局规划为“44+309”,已开工建设的集聚点累计382个,已竣工农房92613户;共复垦新增耕地6.17万亩。
在破解城乡隔离的进程中,“两新”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嘉兴用另一种视角审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答案。这是一种施政理念从“城乡二元”转向“城乡一体”的变革。在嘉兴,除了单一的征地办法外,有条件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城镇居民,可以通过市场和自愿的办法得以实现。选择当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嘉兴在全国率先铺设了一条让农民可以自由选择的路径。
对农村居民来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带来的不只是家园的搬迁,更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这场全新的变革中,城乡一体化新社区如何管理?农民的身份如何转换?农民的收入如何提高?这些问题都等待着进一步的破解。为此,我市各地、各部门适时同步推进了村镇规划布局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就业改革、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等,改革的整体效应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工作有50多项,有30%多的改革项目及其成果备受各界关注和研究。如创新实施“两分两换”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国率先组建农村经济组织联合会,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被列为联合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和全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试点城市,公共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嘉兴模式”和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分别得到文化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等等。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让农民、农村转型的同时,也给农业升级带来难得的契机。”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市农经局局长葛永元说。土地的整体流转,使我市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有了基础。借助“两新”工程的东风,2011年,我市把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以建设“五个一百”示范工程和培育“五个一批”人才为重点,突出农业“两区”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拓展农业综合功能,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2011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19.7亿元,实现增加值13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