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午,南湖区公安分局的民警来到省荣军医院,为102岁高龄的蒋振华老人拍二代身份证照片。
前天上午10点40分,在荣军医院内,蒋振华迎来了几位拜访者——南湖派出所和南湖区公安分局的几位民警。在医院,民警送来了特殊服务:办理第二代身份证。领到新证后,伴随了蒋振华20多年的第一代身份证将被收走处理掉。
蒋振华于1910年12月21日出生,百岁老人身世坎坷,一生经历多个时代。从其身份证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的居民证、良民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介绍信等、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身份证、现在的第二代身份证,能看到时代的巨大变迁。
新中国成立前:苦难中挣扎
蒋振华,小名福宝,出生在嘉兴外月河的一户小康人家。那时还处在清朝政府的统治下。
但由于父亲的一些生活习惯,蒋家很快就家道中落,甚至破败。
在蒋振华13岁和16岁的时候,双亲相继去世。蒋家的生活更加困苦不堪。
19岁时,蒋振华嫁为人妇。当时,蒋振华的丈夫在月河做工,日子虽然过得不富裕,但总比在娘家的时候强。
但是好景不长,丈夫因为生病撒手人寰,蒋振华和孩子、婆婆等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雪上加霜的是,日本侵略军来到了嘉兴,蒋振华开始带着孩子逃难。
逃难一段时间后,蒋振华决定带着孩子回到城里找婆婆。于是,她向亲戚借了一张良民证。好在日军查得不是很严,就这样混着回到城里后,蒋振华找到了经营茶楼的婆婆。
与婆婆团聚后,蒋振华本以为生活会有着落,没想到一场大火将婆婆的茶楼烧了个精光。好心的婆婆不但劝媳妇改嫁,还帮她做媒找了个男人。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发生变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振华迎来了新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蒋振华的生活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由于子女多,有时候依然吃不饱。不过,政府对她家比较关心。1956年,政府给蒋振华安排了一份工作——到南湖供销社上班。这份工作,她一直干到退休。
蒋振华50多岁时,第二任丈夫去世了。考虑到有些孩子还小,蒋振华从此不再改嫁。
说起第二任丈夫的去世,蒋振华忍不住流下眼泪,这对她打击很大。好在这位坚强的女子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一把屎一把尿地将几个子女拉扯大。
新中国成立后,当然没有了良民证,但那个时候也没有身份证。蒋振华去办事,都必须开证明或者介绍信。
改革开放后:在医院颐养天年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蒋振华一家人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年之后,蒋振华有了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也就是第一代身份证。
对于经历过多种苦难日子的蒋振华来说,现在的生活可谓无忧无虑。
现在,蒋振华一家5代同堂,子子孙孙有七八十口人。让蒋振华欣慰的是,子孙们都比较有出息,生活条件也非常不错。在众多子孙中,有一个留学美国,现在微软公司工作。
1993年,蒋振华来到荣军医院颐养天年,子孙们经常来看望、陪护她。在这里还有很多老年人,蒋振华过得很惬意。
每一次有人来看望自己,性格开朗的蒋振华都会“逮住”他们聊个不停。此外,每天她都会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铺,非常爱干净。很快,她就成为众多老年人中最受欢迎的一个。
如今,蒋振华不但有退休工资,而且国家每个月还给她300多元的补助。
“她根本不需要花钱,都存在银行里。我们也不去动她的钱。”63岁的儿子陆志祥说。自己开公司的陆志祥虽然比较忙,但还是会经常来看望老母亲。在他的心目中,蒋振华虽然有时候会发点小脾气,但却很可爱。
“她记忆力好,不聋,饭量大,喜欢吃肉。我们就让她多吃点肉和水果。但是她经常坚持自己做事,不让人家帮忙。她思想上一点都不落后,还知道炒股等。”
当天,民警上门给蒋振华拍身份证照片时,记者发现满头银发的老人额头上,竟然长出了一小撮黑发。陆志祥说,这些黑发是不久前长出来的,以前都是白发。
2012年年底,第一代身份证就要退出历史舞台。相比一代证,二代证的功能要多得多:融入IC卡技术、防伪性能提高、存储信息增多、有效期重新确定、发放范围扩大等。等蒋振华的二代证办理完毕后,使用期限将是无限期的。
-相关链接:
在中国近代史上,除了日伪统治时期的良民证,中国自己最早的身份证制度,就是1936年民国宁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证制度”。受公共管理水平和信息技术的限制,当时中国百姓的户籍、身份,基本是由各个地方自行管理的。
宁夏最早推出的“居民证”是用白布制作的,上面写有持证人的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高、特征等项,被规定缝于上衣里面,以便查验。它虽然与后来的国民身份证尚有不同,但已基本具备了身份证的各项要素,当属中国身份证的最早雏形。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巩固统治,国民党上海市政府也曾对全市各区清查户口,并制发“国民身份证”。这也是一种纸制的小册子,记录着持证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籍贯等信息。它的创新之处在于贴有持证人的照片。
1984年至1991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开始试行身份证制度。生活在北京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演员单秀荣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居民身份证的拥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