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1月23日电(记者黄冠)“短短8年,我们家16口人的团圆饭,就从农村吃到了城里。现在对吃什么没感觉,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似乎比吃饭更有重要了。”1月22日吃过团圆饭,18岁的陈一鸣说。
陈一鸣是河南商丘市梁园区刘口乡贾庄村人,今年上高三。2004年,他上小学四年级,他大伯一家3口人、二伯一家4口人会从城里回到农村,与他奶奶、他们一家4口人、他姑姑一家4口人,一起宰羊、杀鸡、放鞭炮、贴年画、吃团圆饭。
“那年的团圆饭是在一间土屋里,烧柴禾在两口地锅上做的。女人们在厨房里忙活,男人们坐在瓦房里聊天,小孩们进进出出放鞭炮、吃零食。”陈一鸣说,中午吃团圆饭的饭桌是由两张八仙桌拼成的,男人和小孩快吃完饭,女人们才开始吃饭。“那时我爸爸有两辆货车,在跑运输,有时会聊到生意难做。”
2006年春天,陈一鸣随父母搬到城里租房住,一个月租金400多元。2007年春节,他们在城里大伯家吃团圆饭。“这次团圆饭不再用柴禾做了,用的是煤气灶,还用上了电磁炉、煎饼锅。觉得饭很好吃,吃到了以前没吃过的酱鸡肉、麻辣鱼。这一年,我爸爸开始转行搞建筑,聊天时会谈谈生意有啥收获、明年想怎么干。”陈一鸣说。
2009年和2010年春节,陈一鸣家的团圆饭是在饭店吃的。“因为平时进饭店吃饭的次数越来越多,感觉在饭店吃团圆饭越来越没意思了。吃团圆饭保留的唯一传统是在开饭前放鞭炮。”陈一鸣说。
2009年下半年,陈一鸣家在城里买了一套135平方米的房子。2011年春节,他们的团圆饭又“回归”在家里自己做。“现在吃什么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聊什么。”陈一鸣说,他堂姐、表哥已上大学,他们在一起会聊一聊看什么电影、用什么手机、大学生活如何如何,“大人们在一起聊天,能感觉到现在做生意的环境更好了,有一些事情其实不用花钱送礼也能解决。”
正月初六,陈一鸣就要开学了,全力准备高考。“现在要追求什么,我有点迷惘。社会变化太快了,再过十年八年,还不知道干什么才会受别人尊重。通过吃团圆饭,我能感受到,人品好、能力强其实比干什么工作更重要。”陈一鸣说。
【链接·记者有话说】
请勿忽视“年味”的教育功能
许多人都在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但作为民族传统,过年在每一位华夏儿女心中都留有最美好的记忆,甚至不远万里也回家过年。随着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过年吃什么、玩什么似乎已不再重要,如何通过过年,把人性中最美好、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基因传承下去,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