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政府园区民企三方合力异地建园 海宁·郎溪经都产业园区的范本意义
2011年10月13日 08:27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徐玲英 方霞

  土地要素制约越来越明显,环境承载空间越来越小,电力供应越来越紧张,生产成本上升越来越快……这是我市众多工业园区都面临的发展瓶颈。如何打破瓶颈,实现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单纯依靠现有的发展模式显然难以为继,产业梯度转移成为一种趋势。

  产业经历一定周期,走向梯度转移,这被经济学家认为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改革开放之初,东部沿海地区正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迈上“第一级台阶”。而今,嘉兴的工业园区正在积极顺应这一大势。

  在这其中,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无疑是一个创新的样本:为拓展发展空间,园区与安徽省郎溪县人民政府、浙江鸿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三方联手,在安徽郎溪建起了“园外园”——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成为我国纺织行业“先行先试的集群式产业转移”样本,这种发挥政府、园区与民企合力,异地建园的做法在浙江尚属首次。

  

  政府、园区、民企

  三方合力创新模式

  经编,作为海宁三大产业之一,产业基础雄厚。2010年初,海宁经编产业园被工信部列为全国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园区占地近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403家,投产企业387家,拥有高档经编机及相关设备2000多台(套),可生产2000多种经编产品,经编业产值约占全国经编业的20%。

  但是受土地、劳动力等条件限制,经编产业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今年我们一亩土地指标都没有了。”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沈顺年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几个上亿元的新项目等着用地,但地从何来?园区显然已无空间。

  环境压力同样制约产业发展,经编产业的后道,包括染整、印花、涂层,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环节。然而,这个环节带来的环境压力恰恰最大。海宁经编产业园目前只能承接40%的后道业务,另外的60%要靠外面加工,后道工序的薄弱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提升。

  要想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推动经编产业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对产业发展的思路与途径做出新的探索。去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让海宁看到了国家支持中西部发展的政策优势。去年下半年,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开始对中部地区做专题研究,尤其对安徽皖江城市带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详细考察,郎溪也由此进入了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的视野。

  而作为海宁市知名的民营企业,鸿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此前的产业重点一直在建筑领域,随着企业实力的壮大,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正寻找着企业转型提升的方向。公司董事长姚岳良告诉记者,在经过3次实地考察之后,鸿翔控股决定加入到这个“异地园区”的建设中,“对于经编园区而言,这是一次空间拓展的机遇;对于鸿翔控股而言,这是企业多元化提升发展的机遇;而这样的机遇,因为有海宁与郎溪两地政府的支持,形成三方合力,所以更易推动。”

  郎溪距离海宁仅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且轻纺工业也是郎溪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经编产业符合当地的产业布局整体规划。2010年11月8日,郎溪县政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和浙江鸿翔控股集团正式签约,总投资554亿元的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基地落户安徽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

  “郎溪和海宁联姻,是一种共赢。”郎溪县委常委、十字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向晟告诉记者,海宁经编在郎溪建园区,不仅能带动郎溪提升经济总量、打好工业基础,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来大量的社会就业。同时,海宁经编企业也能利用郎溪的土地拓展发展空间,经编产业也能在郎溪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从“园中城”到“园外园”

  同样的提升,不同的路径

  目前,郎溪经都产业园项目进展顺利,一期工程5000亩的土地已平整完成,园区内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本月还将有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多个项目开工建设,目前意向入园企业已近100家。预计到2020年,经都产业园将建成规模以上企业300家以上,实现年产值1200亿元以上。

  “郎溪经都产业园将是鸿翔控股里程碑式的工程。”姚岳良告诉记者,公司计划在三至五年内,拿出8亿元资金投入到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郎溪经都产业园将拥有完整的经编产业链,还有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热电联产、天然气等配套设施。“和企业单打独斗地走出去不同,园区的‘整体移栽’解决了企业重复建设与产业链问题。”沈顺年说。

  “一方面,园区积极向外拓展,在郎溪建设园区,着眼长远筹划产业发展,达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沈顺年表示,“另一方面,园区将集中精力内部提升,突出发展总部经济,通过总部繁荣,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园区将建设一平方公里的经编总部商务区(即经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将生产环节逐渐实现梯度转移后,在总部园区内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专业市场和会展业、总部经济、创意文化等八大产业,做大生产性服务业,引导经编产业的转型升级。

  如今,经编商城已吸引近百家企业的总部入驻,随着中国经编总部商城知名度的日益提升,其对外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采购商前来洽谈,市场辐射区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短短一年已经接待客商3500多人次,达成交易额4亿多元。

  

  产业梯度转移

  同一课题,不同探索

  目前,嘉兴共有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12个,市镇工业园区56个,进区企业累计达18016家,从业人员超百万人,2010年嘉兴的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948.7亿元,创造利税达435.1亿元。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为我市集聚特色优势产业、招商引资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几乎所有的工业园区都面临着转型提升、破解发展瓶颈的难题。

  这对于全市工业园区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各地也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

  “海宁模式”在产业转移和组团投资运作模式上都进行了创新,除了政府、园区的参与外,还有大型龙头企业的参与,即项目由郎溪县政府、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和鸿翔控股集团三方合作成立。其中,郎溪县政府负责行政管理及审批等工作;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作为产业的支撑方负责产业转移、服务平台支撑及产业链拓展等工作;鸿翔控股集团作为园区最主要的投资方,注册成立安徽郎溪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土地平整、园区规划设计、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

  “这样的模式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是三方分工明确,各自发挥优势,使得机制灵活,各方压力都小;另外,有了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园区在运作上更加市场化,通过‘政府搭台、大企业牵头、小企业抱团’的新模式,郎溪经都产业园的建设和招商都十分顺利。”姚岳良说。

  而嘉善县罗星街道与江西永新县共建的永新·罗星工业园,是嘉兴“异地园区”建设的又一个典型。和“海宁模式”不同,“嘉善模式”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政府主导,通过政府搭台引导企业成规模抱团走出去,形成了合力,也解除了企业后顾之忧。

  永新·罗星工业园采用两地政府通力合作的园区建设新机制,园区还专门注册成立了嘉善罗星投资有限公司,助力两地政府共建园区。永新县负责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优惠政策等;嘉善方负责园区整体规划、招商引资等,同时,企业背后还有专门工作管理服务团队。

  目前永新·罗星工业园已吸引迈神动力、创亿新材料等十余家企业签约入驻,计划引进嘉善各类入园企业30家至50家,投资超过10亿元。

  海宁、嘉善的探索为嘉兴其他地方提供了参考,目前,秀洲区、桐乡等地都已着手成规模地实施产业转移,秀洲区正与苏北盐城市的响水县洽谈建设“响水·秀洲轻纺产业园”;桐乡市也已组织到安徽等地专题考察……

标签:嘉兴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