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袁振国表示:“异地学生的高考,这个问题总是要解决的。”他强调,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如果在当地完成了义务教育和高中学习,那么就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但他同时表示,推行“异地高考”尚无时间表,因为这不是教育部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
所谓“异地高考”即是指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这个问题确实是要解决的,实现“异地高考”既是无数外来人员及其子女望眼欲穿之事,也是在人口频繁流动社会背景下必须破解的一个难题。但现在的情况是,教育部光打雷不下雨,等着地方拿出方案,自觉推行;地方政府则毫无积极性,等着教育部统筹安排。上下相互等待与观望,没有时间表的“异地高考”成了一张空头支票。
推行“异地高考”首先需要教育部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安排,这是因为:其一,外来考生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势必“分享”流入地户籍考生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势必遭到很多户籍居民的反对,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决策。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推行“异地高考”上不可能有积极性、自觉性,需要“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其二,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涉及高考考试方式、录取方式调整,涉及高考招生名额再分配,涉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协调,这些都是地方政府无能为力的,需要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在全国层面通盘考虑,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言,“异地高考”应该是国家层面的教改,不宜由各地各行其是。
推行“异地高考”虽非教育部一个部门可以完成,但教育部责无旁贷,至少应该有所作为,做好可以做到的分内之事。实际上,推行“异地高考”或许可以“单兵突进”,因为,既然是“异地高考”,就基本上不涉及户籍制度,完全可以在现行户籍制度下进行。推行“异地高考”所涉及的最主要问题是高考录取名额的调整,通过调整录取名额来平衡各个地方的利益,这件事可以而且应该由教育部来做,阻力当然有,但需要教育部想办法排除。
各地高考录取比例相差巨大,尤其是重点高校录取比例过于悬殊,为人们诟病已久,现在又成为推行“异地高考”的最大阻碍——那些录取比例较高的省份,自然不希望外来考生占用录取名额,削弱既得利益。要让各地录取比例趋于一致,何其难哉!还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所以,从现实可行的角度看,推行“异地高考”可在目前录取比例的基础上,在不触及各地既得利益的情况下,根据某地增加的外来考生人数,增加相应的录取名额,让该地的高考录取比例、重点高校录取比例与实行“异地高考”之前大致相等,这样,外来考生就不会“分享”流入地户籍考生的利益,各地推行“异地高考”便有了积极性,至少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
推行“异地高考”,需要教育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拿出方案,先将改革的“路线图”制定好,然后排除阻力,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