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整合零散码头资源 构建综合物流平台 嘉兴内河水运转型大而强
2011年7月22日 08:24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郑晶 通讯员 吴婷竹

  嘉兴河网密布,水运资源丰富,2010年全市内河港货物吞吐量居全国第8位,水运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拥有营运货船4706艘、94.71万载重吨,比去年年末增加了2.01万吨。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4649.69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稳定增长。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挖掘水运潜力,做大做强“海河联运”,嘉兴对全市码头泊位资源进行了整合,摒弃过去小而散的状况,集中构建了多个大宗商品物流平台,实现了水运发展的深度转型。

  码头资源化零为整

  “我们加油站本来只有1个泊位,扩建后将变成拥有5个500吨级的油品装卸泊位、1个500吨级待泊泊位和1个加油泊位的成品油仓储码头。”昨天,桐乡市桐加石油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姚金明表示。据悉,桐加石油濮院成品油库码头位于杭申线航道旁,作为浙北第一家民营石油产品批发仓储企业自建码头,建成后储油量达9.8万方,年通过能力达到100万吨,将成为嘉兴最大的内河成品油库码头。

  在航道密布的嘉兴,已有嘉兴内河港多用途港区、中粮集团、中远普泰物流园区等相继落户。然而,与这些大型化、现代化码头截然相反的是,在嘉兴内河,还有很多低、小、散的码头。在乍嘉苏线平湖塘航段不足百米的航道两岸,密密麻麻有十多个小码头,大多是一块空地上立一杆吊机、建几间简易工棚,长年靠“汗珠子摔成八瓣”的装卸费维生。

  “许多小码头都是临时的,航道沿线哪里有项目和工厂就到哪里去,这给我们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嘉兴市港航管理局内河港口管理科工作人员介绍,以前杭嘉湖绍等地区的内河码头建设都是建造完成后再申报港口经营许可证,既没有竣工验收证明,也不符合内河港口规划。

  截至2010年底,嘉兴内河沿线有码头泊位1784个,其中300吨级以下泊位1000多个。为此,嘉兴已开始整合现有内河港口资源,一改小码头分散的格局,将建立起以城郊、海宁等6大港区为主的“一港六区”内河港口体系。

  加强监管做大做强

  “低、小、散的内河码头,利润有限、污染环境,已跟不上现代水运步伐。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我们尽量在不影响其利益的前提下对小码头进行整治,这也是为了码头的长远发展。”市港航管理局内河港口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目前嘉兴全市已规划出20个内河公用码头,并将进一步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培育物流产业园和龙头企业,尽快缩短内河港口与大物流产业的距离。下一步,港航管理部门还将根据各县(市、区)实际,及时查处违法占用岸线行为,加强港口岸线开发时限监管,制定行之有效的综合整治方案,提高其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

  去年8月,嘉兴市港航管理局出台了《嘉兴内河港口建设项目申报条件和管理程序规定》,强化内河港口工程建设过程的行业监管,切实把好港口项目开工前、完工后各项行政审批关,规范内河港口建设市场秩序。同时,从建设港口码头(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临时使用港口岸线、延续使用港口岸线以及补办使用港口岸线手续等方面进一步规范港口岸线审批程序和准入条件,提高港口岸线管理的效率。

  水运货种由散转集

  嘉兴内河航运占全社会货运总量的68%和货物周转总量的82%,但是主要货种是矿建材料、钢材、煤炭、粮食等大宗物资,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的运输则基本是空白。

  位于主干航道杭申线上的嘉兴内河港多用途港区改变了这一状况,使我市水运货种逐渐由工业原材料向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转型。该港区是浙江省第一个内河集装箱码头,外贸集装箱通过四通八达的内河航道连通海港,实现了海河联运。今年上半年,港区共完成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近8000标箱,共完成集装箱作业量20000多标箱,呈现进出两旺的良好发展态势,内河集装箱码头正成为一条新的外贸通道。

  “我们厂到内河港多用途港区大概20公里。在那经过海关、国检检验后,直接装船运往上海港,再发往欧洲各地。”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晓涛介绍,过去出口到欧洲,要通过高速公路运载上百公里,在上海港等待海关、国检检验合格后才能装船出口,而眼下企业只要把货物运到附近的内河集装箱码头,就可以通过海河联运实现出口。

  “今年初以来,码头吞吐量以每月40%的增幅快速增长。”嘉兴内河航运有限公司副经理赵望焜说,“随着贸易量的稳步增长,我们码头通往上海港的内支线由过去的每两天一个航班,增加到每天进出各两个固定班次。”

标签:嘉兴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