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十大“组合拳”倒逼产业优化提升 海宁市创新思路破发展瓶颈
2011年7月13日 08:10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方霞 海宁市委报道组 李迪刚  通讯员 沈婷婷

  融资难、用工荒、用电荒、用地荒、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这些都是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时面临的严峻形势,经济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如何实现转型?海宁的路径是通过创新思路,以多种手段,综合制定科学的机制,倒逼产业优化提升。

  昨天,记者从海宁市相关部门了解到,今年该市打出了用地效率、项目准入、税收调节、亩产评价、政策扶持、舆论导向、信用监管、银行贷款、节能减排、价格杠杆十大“组合拳”,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模式,为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助力。1至5月,海宁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99.04亿元,增长33.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11亿元,增长23.9%,其中工业生产性投资59.72亿元,增长39.7%。

  项目投资一直被视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面对有限的土地资源以及环境、能源等其他要素的制约,项目投资更要讲究科学、合理,以取得经济学意义上的“最大值”和最佳的综合效应。海宁通过出台《海宁市工业投资项目准入管理办法(试行)》,严把项目准入关。现在每个月的10日,海宁市经贸、国土、环境、规划、水利等十多个部门的负责人都要聚到一起,对海宁市工业投资项目进行联合评审,所有的项目都要经过各个部门的打分,只有综合得分在80分以上的项目才能落户。如果项目环保、安全生产、单位能耗中有一项不符合准入条件,就会被一票否决。今年初以来,海宁市已召开了3次工业投资项目准入评审会,评审项目33项,其中有9个项目不符合标准,被拒门外,涉及总投资额16亿元。

  拒绝不符合条件的项目,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给优质项目。长安镇曾有一个占地60多亩的玻璃项目,因为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高于省、市“十二五”末工业增加值能耗目标值要求,没有通过项目评审。随后,长安镇通过招商选资,把省下的60多亩土地出让给两家符合长安镇产业定位、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从事机械生产的企业。

  海宁市人均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供求矛盾凸显。为提升用地效率,海宁加大了土地闲置费的收取力度,对闲置1年以上2年以内的,按约定的标准征缴土地闲置费,原来未约定的,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20%征缴土地闲置费;对闲置2年以上(含2年)的,收回土地使用权。

  同时,海宁还制定亩产评价机制,严把企业效益关,出台《海宁市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对经考核、公示获得该市年度“亩产效益”综合水平前10位和“亩产效益”进步前10位的工业企业,由海宁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对“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得分后10位的企业,不得享受财政扶持政策,不予提供新的项目用地,“倒逼”企业转型发展。

  在电力日趋紧张的今天,海宁通过价格杠杆机制,严把企业能耗关,提高制革、电镀、化工、造纸、印染等高污染行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费。同时,将用电量与亩产效益、单位税收挂钩,重点支持能耗少、效益高的企业,限制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重的企业。

  海宁还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污染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海宁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办法(试行)》等政策,严把企业生态关,企业的初始排污权根据行业不同按1年度或5年度给予分配,高污染行业及即将淘汰的落后产能实行一年一分配。

  一系列综合手段的运用,成效明显。今年第一季度,海宁工业用地合同约定投资强度平均达458万元/亩,远远超过了去年的198万元/亩。在政策的引导下,海宁太阳能、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今年1至5月,该市太阳能产业实现产值40.45亿元,同比增长138.5%,投入19亿元,列各行业之首,同比增长219%。

标签:嘉兴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