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隧道衬砌施工资料照片
6月底的青海门源,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鹅黄初绽,一望无垠。
由此上攀至海拔4300米,壁立千仞,层峦叠嶂。蓝天雪山间,猎猎红旗上大字赫然——中国铁建二十局集团祁连山隧道掘进队。
这个名字属于一支叫群山“胆寒”的队伍:上世纪70年代,打通当时世界海拔最高的关角山铁路隧道;2001年,修建青藏铁路上海拔4920米的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今天,他们又来到兰新线,向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的高速铁路隧道——祁连山隧道挑战。
53年来,他们从未离开过青藏高原
这支英雄团队的前身,就是被授予“风火山尖兵连”的原铁道兵十师五十团十三连。53年来,他们从未离开过青藏高原。
从当年的“支部建在连上”到如今的“项目干到哪里就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到哪里”,一代代共产党人用青春、生命和忠诚铸写了共和国铁路编年史。
上世纪70年代,为了打通青藏铁路重点工程关角山隧道,团队中25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付出了生命代价。
进入新世纪,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开工。他们纷纷写下血书,积极请战。时任二十局集团党委书记的周玉成,动过两次心脏手术,安放了5个支架,不顾医生的劝阻,以惊人的毅力,先后9次来到可可西里无人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风火山冻土隧道被成功攻克,打破了西方人“青藏铁路过不了风火山”的预言,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0年,当贯穿我国西部艰险山区的兰州至新疆铁路第二双线开工建设,这个团队再次承担了全线海拔最高的祁连山隧道的建设任务。风火山隧道施工队原队长任少强再次出征,将“风火山尖兵连”的红旗扛上了祁连山。
“过去肩挑手扛,而今要靠科学技术”
当高铁隧道遭遇碎屑流,这道世界性难题如何解决?
2010年10月18日凌晨两点,当沉睡地底亿万年的冰碴裹挟着碎石突然喷涌而出。正在掘进面施工的祁连山隧道掘进队架子一队的总工程师杨立燃当时就惊呆了——这不仅是他第一次,也是全球的铁路建设者第一次遭遇碎屑流。
顷刻间,泥沙涌出量就达到50余立方米。怎么办?他们迅速调来器械进行掌子面回填。由于出水量极大,他们想出了将编织袋装上弃渣进行封堵的办法,一边堵沙,一边排水。
解决了眼前问题,但如何能实现长期封堵?为了找到最有效的办法,他们将实验室搬到了工地上,水泥、水玻璃、马立散……一样一样地试,边配比,边试验,边施工,终于将碎屑流成功凝固,封堵在岩石中。
这次短兵相接也翻开了铁道建设研发攻克碎屑流的历史性一页。“过去,老一辈人修铁路肩挑手扛,现在我们不但要有意志,还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力争为国家贡献出一批叫得响的科研成果。”任少强说。
铁道兵精神始终在青藏高原绵延激荡
一年前,架子三队技术主管刘恒玮大学毕业后拿着报到证找到项目部领导,头一句话就是:“请把我分配到工程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岗位上去。”
这是他祖父、父亲两代铁路建设者对他的殷切期望,更是这位第五代青藏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
“一次队长孙引浩带着工友们在安装拱架,没想到碎屑流突然涌出,三个来不及躲避的工友被倾泻而下的泥石流埋在齐腰高的泥水中。”不久前发生的一次险情让刘恒玮至今历历在目。情况万分危急,孙引浩爬起来马上号召大家一块儿抢救伤员。很快三人得救了,但孙队长的手也被落下来的大石头砸伤了。到医务室简单缝针包扎后,他又赶回工地,带领大家处理险情。孙引浩严谨负责的作风深深打动了年轻的刘恒玮,他暗自下决心要成为队长那样的人。
修路人换了一代又一代,铁道兵精神却始终在青藏高原绵延激荡。中国铁建董事长孟凤朝不无感慨: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支队伍的施工技术、装备水平和职工的生活条件、安全保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不变的,是挑战极限、吃苦奉献、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