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一群有理想、有知识、有干劲的年轻人,正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大步行走。超过20万名的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生力量。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用双手和智慧改变了什么,他们的选择对新时期的青年有什么启示?新华网特别推出了“为党旗添光彩——大学生村官讲述自己的故事”活动,“村官”们踊跃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里我们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故事,以飨网友。
2009年7月,张恒强作为“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重庆市忠县翠屏村。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但由于是掩映在群山中的库区,这里的“三农”工作又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不仅交通不便,各种信息的获取也是沟壑重重。
这不,张恒强一到村里,就遇上了麻烦,被村民们半开玩笑地起了个“诨号”,叫作“张大学”,但没过多久,大家又都亲切地喊他“小张”了。从“张大学”到“小张”,这位“大学生村官”施了什么绝招?我们又能从他的故事中汲取什么经验?
从“张大学”到“小张”
上任村长助理之初,当上级把我介绍给“两委会”和村民时,有议论的,有怀疑的,也有拭目以待的。为了更快适应山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挨家挨户地了解情况,与村民交心谈心。初来乍到时,他们都叫我“张大学”,后来在交谈中,我就跟他们讲,我是他们的“学生”,也和他们一样是这里的村民,如果有什么困难,我都会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另外,我还从微薄的工作补贴中挤出一部分来资助困难村民,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我像山里娃一样的淳朴、真诚与厚道。一段时间后,村民们就亲切地叫我“小张”了。心灵间距离的拉近,让我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信任与支持,这就是我当好村官的力量源泉之所在。
我做村官有“三宝”
扎实工作、踏实做事是做个好村官的最佳途径。在近两年里,恰逢国家扶持“三农”,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如库区移民奖励、退耕还林、“两翼”农户万元增收扶持、新农合、农村养老保险等,这些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实事、好事。为了把这些政策贯彻好、落实好,让村民们满意,我晚上抓紧时间充电,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与工作紧密相关的知识。同时更做到“脚勤”、“口勤”、“脑勤”,推动这些政策落地、生根、开花,让村民们实实在在地受益。所谓“脚勤”,就是为了宣传政策和为村民解决问题,我往往要走上十几里的山路,进家入户;所谓“口勤”,就是不厌其烦地宣传政策。山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政策的理解有限,加上思想较为传统,我就为他们反复解释,真正“吃透”政策;所谓“脑勤”就是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提升“两委会”的办公规范化。我将所学的数理统计原理和电脑知识结合起来,建立了基本数据库,在人口普查和计划生育普查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致富不走寻常路
带领村民致富是“村官”最紧迫的使命,而库区的“三农”工作,又和其他地区不同:交通不便,各种信息的获取更是沟壑重重。要改变这些,非一日之功,也许需要几代人的艰辛努力。近年来,本村大多数年青人都出外打工,开阔了视野,特别是针对山区的特殊气候,回乡搞起了养殖业和种植业。我就利用自己在大学所学的农业、畜牧业知识,和他们共同探索致富路,编制可行性报告,向市、县争取各方面支持,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由分散种植到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的过渡。两年来,本村村民人均收入就增加了3000余元。
两年的农村工作里,偶感挫折和孤独,我也曾悄悄落泪;遇到村里超生户的责骂,我也会委屈伤心;得知往日同学已有高收入,我也生出一些茫然……但我依然不悔“村官”这条路。当我给孤老病残送上温暖,是他们由衷的感动让我坚持;因为当我给孩子们送上党和政府的关爱,是他们快乐的微笑让我坚强;因为当我为村民们每做一件小事,是他们质朴的感谢让我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