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是当前头号民生问题,涨声一片之下,稳定人心与稳定物价同样重要。国家发改委的上述表态,显然是给民众发放“定心丸”,至于这个“定心丸”有多大疗效,则主要取决于物价调控的效果如何。何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确实有点含糊,不过,央行设定的CPI警戒线为3%,因此一般而言,CPI降至3%以下才能算是“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在我看来,作为政府部门,尤其是价格最高主管部门,“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样的表态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向全国民众作出的郑重承诺,我们希望国家发改委能够信守承诺,说到做到。
当然,“保持物价基本稳定”这个承诺也是基于预测作出的,而预测难免与事实有所偏差,甚至差得很远。就说今年的CPI吧,2月份CPI上涨2.7%,国家统计局表示“今年物价总体上是温和可控的”;4月份CPI上涨2.8%,国家统计局表示“今年的价格走势很有可能是前高后低”;5月份CPI上涨3.1%,国家统计局表示“全年物价控制在3%左右是有基础的”;7月份CPI上涨3.3%,国家统计局表示“全年物价能够维持基本稳定”;8月、9月CPI继续攀升,国家统计局依然表示“全年实现原定宏观调控目标是可能的”;至10月份CPI上涨4.4%,国家统计局则坚称这是“结构性通胀”而非全面通胀……
国家统计局的一系列表态,显然也是想给民众吃“定心丸”,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温和可控”、“前高后低”、“控制在3%左右”等一系列表态,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国家统计局的表态按说也是一种承诺,但这种承诺显然没能兑现,那么,现在国家发改委表态“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个承诺能兑现吗?如果在“有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仍然没能保持物价稳定,又当如何呢?
预测之所以有时难免不准确,是因为市场是多变的,影响物价的因素是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物价的范围和力度是有限的,市场和物价自有其规律,政府并不能想怎么调就怎么调,想调到什么程度就能调到什么程度。不要说市场化产品,即使是国家发改委直接管辖的成品油,不是照样闹“油荒”吗?连国有油企都敢擅自顶风涨价。而所谓稳定物价的“条件”和“能力”,其实早就存在,但物价还是照涨不误。所以,政府部门对于物价走势要慎言,最好的“定心丸”是物价稳定的现实,比承诺更重要的,显然是具体而有效的调控物价措施和行动。把问题估计得严重一些,将困难估计得多一些,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