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个小时后,大家对救援工作的疑问越来越多:救援工作怎么这么久?还要多久?37个小时后,大家对被困工人的担心也越来越多:被困人员怎么样了?还能坚持多久?
昨天下午,来自业主方——浙能集团的有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难:淤泥成最大问题
按照营救指挥部的方案,此次施救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清淤,二是切割水泥桩,三是吊起钢护筒,四是破拆救人。
根据最初的设想,清淤的步骤只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但超出所有人想象的是,第一次的清淤工作就花了比预想多出整整4倍的时间,而此后,随水移动的淤泥就像一场梦魇,始终纠缠和影响着整个救援工作。
“切割的过程中,淤泥不断地回填,切割机要么根本不能工作,要么就是接连被卡住。”昨天下午,浙能集团有关负责人直言,目前救援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淤泥影响。据了解,现场使用的切割机均为施工方所有,其中一台还是第一次在这个工地下水的新机器,但是,面对复杂的海况,这两台设备似乎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面对这样的情况,施救人员准备了第二套方案,“准备在变形的护筒外,再套一个更大直径的护筒,抽干里面的水后,直接切割护筒救人。”但是这样的方案被现场成立的技术支撑小组否定,因为安放大护筒的时间会很长,“至少要两到三天时间。”
昨天下午2时30分,一台全进口的新切割机从上海的专业公司被运抵现场,“它的性能可能会好一点。”该公司的总工程师也先期到达现场,展开了相关的工作。救援组认为:“切割方案仍是目前最稳妥、最安全的办法。”
除了机器,救援人员还不得不面对自然的考验。“涨潮时淤泥更多,救援效率低;退潮时暗流涌动,潜水员根本不能下水。”所有这些因素让救援行动看起来行如蜗牛。
幸:被困人员声音洪亮
虽然救援行动面临着各种困难,但每次从筒底传来范某洪亮的声音,都给救援人员巨大的鼓舞。
发布会上,浙能集团有关负责人说:“上午10时我给他喊话时,他声音洪亮,情绪稳定。”而今天一整天,范某的妻子也守在位于海中平台的护筒口,和范某不时地用方言交流。
浙能集团这位负责人说,目前牛奶、巧克力、饮料等都已陆续通过管道传进筒底供范某食用,而一台供氧机也在24小时不间断工作。
更令人感动的是,因为目前海面上的最低温度只有10℃,营救人员已在论证给范某供暖的方案,“可能是水下的温度会稍微高一点,范某还坚持得住,所以要看后面的情况再定。”
在直径一米的狭小空间,满目漆黑,而且有生命危险,每个人都感觉到了这是一种不寒而栗的折磨。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透露,一名心理医生正赶往现场,“他将和范某的家属一起,为被困的范某进行心理疏导。”
险:最怕护筒出现裂缝
切割水泥桩超乎想象的难度,让整个救援组对接下来的两步救援慎之又慎。据救援指挥部成员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大家感到,起吊护筒的难度可能会比预计的要大。
他分析说,变形的护筒是由钢板焊接而成,被海水挤压变形后,一些焊接点和扭曲变形处的筒体,已经到了拉力的极限,如果加上起吊的力量及起吊过程中晃动、摇摆的力量,这些部位都极有可能被撕开。“可只要出现裂缝,海水进入筒内,那被困人员就必然会被淹致死。”
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在技术小组的设计下,救援人员准备给变形护筒穿上一套“防护衣”,即在护筒周围罩上一个支撑架,通过紧固装置将其与护筒连接,起吊时支撑架受力,抵抗晃动和摇摆,以此确保变形护筒的安全。
由于护筒和水泥桩长度有20多米,为了能够一次性将其拉出水面,救援组还在昨天紧急征调了一艘浮吊船支援。
疑:护筒变形原因待查
厚实的钢护筒,为何会发生变形?被压扁的部位,为什么不在压力最大的底部,反而在离水面仅一两米的护筒上半部分?对于这个涉及事故原因的问题,在昨天的发布会上,浙能集团有关负责人给出了自己的猜测。
他说:“护筒变形,目前来看,和海水压力的关系不太大,主要还是因为这里是钱塘江的入海口,水情变化比较复杂和特殊,应该是与海浪或者是潮汐的关系更大一些。”
昨晚,记者从进入施救现场的业主方有关人士处获悉,水下的切割工作和岸上的支架焊接工作正在同时进行,“现在主要看支架什么时候能够焊接完毕并安装到位,到时候就可以整体起吊了。”
对于被困人员何时能够走出护筒的问题?这位人士表示,目前还无法估计。
关于事故的进展,党报热线还将继续跟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