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者 投资者 研究者共话物价上涨
■ 消费者
降价难道只是传说
消费者是物价涨跌变化的直接感受者。今年以来CPI涨幅逐步升至3%以上,尤其是粮食、蔬菜、房租等价格上涨之声“此起彼伏”,让部分消费者担心,新一轮物价明显上涨的到来也许是板上钉钉。久违的抢购风又在一些地方重演,个别地方恐慌情绪滋生。
一些消费者反映,目前总体涨价感受尽管不如2007年那场猪肉“打头炮”的涨价风强烈,但似乎随时可能爆出新的“涨价先锋”。从数据上来看,今年以来衣着、通讯以及部分家庭设备用品价格“负增长”,但在产品换代以及提升消费档次的影响下,“买便宜货好像只是个传说”。
今天你“海囤”了吗
绿豆、大蒜、小麦、大豆、苹果、糖、药材、土豆、棉服……2010年,从春天到冬天,不断翻新的涨价品种令消费者目不暇接,仿佛一场超长连续剧持续上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明显上涨往往是由食品价格带动,这次也不例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8.0%,对当月物价涨幅的拉动超过了70%。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产品供需平衡状况总体偏紧,易受到季节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恩格尔系数目前仍然较高,食品价格占CPI的总体权重为33%左右,其地位举足轻重。
具体而言,粮食、蔬菜价格的变动影响较为明显,对老百姓的“心理冲击”也最大。以大米为例,北京市新发地粮油批发市场的某商铺老板介绍,近年来粮食价格每年都会涨上一点,今年似乎更明显一些。“有的品牌虽然价格变化不大,但包装缩小了。像这种东北大米去年每袋60斤的价格是96块钱左右,今年改成了每袋58斤,价格是105块钱。我们这里每天都有不少老头、老太太拖着车来买,多的时候要排队。”
而超市中的粮食价格明显要贵上一些。在北京马连道家乐福超市,今年新上市的20斤包装的大米,价格普遍在50元左右,不少消费者明显感受到了价格变化。在食用油柜台,一些相对便宜的油已售罄缺货。“与粮食相比,油毕竟好放。如果预计未来涨价,老百姓买油可以多买一些,目前很多顾客都是每次两三桶地买。每添一次货一上午就卖完。”该柜台售货员介绍,“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今天你‘海囤’了吗?”
蔬菜方面,今年1-9月鲜菜价格上涨20.2%,在主要食品细项中涨幅居前。“蔬菜价格上涨较为明显,除了气候因素外,一个原因是近年来各地政府对‘菜篮子’重视不够,一些大中城市多从外省购进蔬菜,城市周边则更多用来搞开发建设。如果蔬菜主产区天气异常,难免出现大面积菜价波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
从蔬菜到杂粮,从大蒜到棉花……部分农产品涨价之风引人关注。但也有消费者说,目前食品涨价的感受没有2007年时那么明显,当时的猪肉价格上涨太厉害了,一斤猪肉要20元钱,现在的肉价是当时的一半多点。“至少现在肉还吃得起。”
高房价助推通胀预期
9月份居住类价格上涨4.3%,尽管涨幅已经连续三个月回落,但在CPI中仍是仅次于食品价格的“第二推手”。而并不直接计入CPI的商品房价,在年初普涨的情况下,也推升了一些居民的通胀预期。
在我国,居住类价格主要由租金、水电燃气、建房装修材料等部分构成,这些因素在今年大多有一定涨幅。“今年房租上涨很明显,我去年租的两居室价格是每月2500元,今年几乎涨了1000元。”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王芳表示。
然而从月度数据来看,在国家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居住类价格并未继续加快上行,自7月份涨幅达到5%的高点后,下半年呈现缓慢回落的态势。
对购房者来说,每个月一半左右的工资收入要用来还贷款,其他方面的支出自然受到影响。在他们眼中,房子既然是商品,其价格上涨也是通胀,而且也有可能带动其他商品的涨价。
如果算上高房价,实际通胀感受可能远高于数据显示的程度。在我国,居住类价格在CPI中的占比为14%左右,而美国等国为40%上下。也就是说,即便未来统计方法改革,食品价格权重有所调低、居住类价格调高,由此带来的价格涨幅回落可能也较为有限。
但也有人指出,在流动性整体充裕的背景下,一定程度的资产价格上涨是合理的,未必会起到推升普通商品价格的作用。甚至中长期看,楼市低迷可能将社会资金挤到居民消费品市场,成为炒作涨价的推手。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涨价风最疯狂的时间段出现在5-7月和9-11月,两个时段的代表涨价品分别是绿豆和棉花,恰好分别是前后“两轮”楼市调控(4月17日和9月29日)之后。有分析人士认为,楼市调控打击房地产市场,导致游资纷纷逃出楼市,涌向农产品和大宗商品,游资是本轮涨价风的罪魁祸首。
降价难道只是传说
不过,据统计局数据,也有商品总体处于降价区间。今年1-9月,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3%,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0.3%。
具体而言,受科技更新推动、市场竞争充分的产品价格往往稳中有降。如交通和通讯类产品中,通信工具价格9月同比下降12.5%,交通工具价格下降1.5%;家庭设备用品中,耐用消费品9月同比下降1.1%。
但这和消费者们的感受似乎不太一致。一些消费者的质疑是,降价商品在市场上似乎难以寻觅,难道“只是个传说”?“衣着降价了吗?我觉得现在衣服涨得挺明显的,像冬天穿的羽绒服、大衣,去年每件只要四五百元,现在随便一件都要上千元。”某消费者表示。
对此,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一方面是消费者往往对涨价商品印象深刻,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降价或价格稳定的商品。另一方面则受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消费者购买服装等商品往往伴随着档次的提升,而统计数据中的商品篮子在一定时期必须保持不变,才能显示出价格比较的意义。
不过,消费者通胀预期高涨是不争事实。央行三季度城镇储户调查显示,仍有58.3%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潜在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当前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记者 韩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