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特别关注】“三活”样本的创富求索—南梅村创先争优调查(中)
2010年11月4日 07:03 来源:秀洲新闻网 王绘、张兆利、吴桂潮
 

   【南梅探索】

从秀洲区王店镇中心区域驱车出发,不到十分钟,便能看到南梅村的拱形门牌。一路过去,那条能通到南梅村家家户户门口的公路,被南梅人称之为“合心致富路”,

家住南梅村与海盐县横港村交界处的王观法对此深有感触:“6年前,咱村还是经济薄弱村,当时大伙最盼望的就是把路修到村里来,村党支部就开始号召全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让我们家想不到的是,公路竟会修到最边远的我们家。”

“要致富先修路。”南梅村的发展也应证了这句老话。2004年,村干部带头捐款,村里有实力的企业也慷慨解囊,通过各方努力,一条共投入380万元的通村达户的公路修成了。

因为有了路,才有了南梅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

 

    探索之一:创业与就业互动

路通了,出行更多了,视野变宽了,村民们的想法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只要转变一下方式,顺着村民们的想法去思考问题,去寻找方向,就能为村民办实事,办成事。”村党支部书记沈爱明回忆起村里500多名壮劳力全部走上外出打工之路也是感慨颇深,“当时,我们村党支部摸到大伙儿的打工心思后就琢磨开了,能不能实现全员打工?咱村不是出了两位创业成功的大老板——振申绝热、鹏飞绝热公司的老总嘛,能不能让村里想出去打工的人都介绍到这两家企业?我们找到两位老总一谈,真没想到一拍即合。”

那是2004年的事,当年,只要一到用工旺季,南梅村的广播大喇叭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喊:“需要到振申、鹏飞干活的请到村委会登记。”从此,一波波南梅人入广东、走四川,全国石化行业建筑工地都能见到南梅人的身影,外出打工的收入也从全国各地汇入南梅村。

1988年开始,“保温”这粒创业“金种子”就在南梅村生根发芽,如今已然是枝繁叶茂了。村里出来的高级技工、项目经理和小企业家是层出不穷,南梅村人更多的是把创业当成了就业,在就业中创业,用创先争优的意识去打拼自己的事业。

“妇女能顶半边天”,村党支部又将眼光瞄向了南梅村周边的两个羊毛衫市场,让村里的妇女做做羊毛衫加工活不是一条很好的生财之路?通过各方努力,南梅村差不多家家户户都置办起了横机,400多名家庭妇女开始从事起毛衫加工业务。

借助村里两个“保温能人”和所办企业,优先定点南梅招工,让村里的有知识有能力的村民成为工人;借助周边毛衫针织市场,动员村里的妇女从事其加工业务;利用镇里的工业园区,培训村民到园区创业……如今的南梅村,已实现全民就业。通过就业,越来越多的南梅人具备了创业的条件和意识。

让劳动力全就业,说说容易做做难,首先一条,必须让他们有打工的技能。

 “当时,虽然大伙都想着打工赚钱,但反馈过来的信息是,一直与田地打交道的泥腿子,如何能有打工的一技之长,我们想来想去,唯有给他们进行培训。”沈爱明说,村党支部与镇成校取得联系,很快办起了建筑安装安全培训、电脑横机培训、计算机培训、小家电安装培训等。

40岁的顾建良从事保温建筑安装已有20多年,通过跟着师傅学,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如今已拥有助理工程师的证书。他介绍说,从事这一行,安全生产很要紧,这就需要系统的培训,村里真的为他们办起了安全培训班。“我们要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帮助他们就业,同时精心培育一批农村创富能手,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富。”沈爱明说。

从创立“保温”品牌,到带来就业岗位;从充分就业,到形成创富热潮;从农民素质提升,到创业创新意识增强……村干部坦言,现在比以前更忙了,走访农户、联系客户、邀请专家、组织培训等,一天到晚,几乎天天如此。

而人尽其才的南梅村,通过不断开拓进取,形成了“创业就业创业”相互促动的良性循环,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新气象。

 

   探索之二:生产与生活分离

55岁的周坤泉家有3个劳动力,他们均有工资性收入,全年收入8万元左右,接下去,他打算把家里2亩承包田委托给合作社打理。周坤泉坦言:现在家里吃的用的都跟城里一样,到市场购买。承包田托出后,那真的是告别农业生产了。

周坤泉的家庭生活是南梅村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南梅人对现代农业的不懈探索和追求。“随着南梅村大量的劳动力转移,谁来种好全村2900余亩土地?根据实际,我们牵头成立了桑和蚕桑专业合作社和爱民农机合作社,目的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农户从田地里彻底解放出来。”村党支部书记沈爱明说。

他们首先把眼光放在了南梅较色的蚕桑生产上,从因势利导,利用循环经济做大养蚕产业这篇文章出发,2008年,11位村干部和党员投资70万元成立了桑和蚕桑专业合作社,连着邻村庄和村,共流转了900亩土地,种植桑树、桑木耳,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养殖模式,一个循环下来,每户农户仅养蚕一项就可增收1000元左右。

在采访时发现,村委会办公楼的地面上堆满了菌棒废料,沈爱明笑着说,自从和省市农科院所牵上头,一些农田废弃物都变成了宝,这些菌棒废料以前还要化人工烧掉,现在成了聚宝湾生态农业、大棚蔬菜上等的肥料和培育机插秧的好基料。

粮食生产也是南梅村人的主要农事。特别是随着秀洲区“两新”工程深入开展、农村土地集中流转的加快和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大批青壮劳动力流出农村后由粮食生产者转变为粮食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把田包给别人做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党支部从全程机械化服务入手,成立爱民专业合作社,当年,全村40%以上的农户把承包田托管给了合作社。村民王兴荣算了一笔账:1亩农田一年下来,插秧、统防统治、灌溉、耕田、收割等活都由合作社包了,尽管还要交一些服务费用,但现在他啥都不干,每亩田还可多得300元以上。

田还是这些田,种的也还是原先的早晚稻,为什么每亩田能去掉服务费用还能多出钱来?沈爱明一语中的:关键在于科学种植、高效率利用农田,还有就是通过机插秧和统防统治,村里争取到了每亩80元的政策补贴。

从育秧到插秧,最后到收割,方方面面都增加了科技含量,再加上原先农户都是一年一季种植,农田交到合作社后,增播一季春粮,一亩春粮增收200多元,正好用于晚稻成本,再套种其他农作物,一地数用,让土地生出了更多的真金白银。

沈爱明喜言:“有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再过一二年,相信所有的南梅村人都会从农田里脱离出来,做到生产生活相分离。”

 

    探索之三:生态与文化相融

公元前937年,镇节使王逵辞官隐居梅里(今王店),因为爱梅在梅溪南(今南梅)广植梅树,形成了百亩梅园“香雪海”景象,南梅地名由此而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南梅村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如何用好这笔财富,不断地保值增值,更好地为全体村民服务,村党支部同样动起了探索的脑筋。   

花费25万元,建立了秀洲区第一个农民公园——梅园;花费20万元,建立了农民活动中心;疏浚河道,修建两个垂钓区,面积达20亩以上;进行景观建设,建造仿古木桥,仿古民居改造,在临水处,建成亲水平台和观景廊桥及水上凉亭;清理近万平方米的原生态湿地公园,配有7000平方米场地的接待中心。通过上述一系列的休闲设施建设,再现了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特色,满足了村民文化生活需要,南梅村处处景美人和,一片生机盎然的人文新气象。

南梅村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每户村民种植梅树、石榴桃树等树木,既美化了庭院,又弘扬了以梅为特色的地方文化。对村居内原有古树名木进行挂牌,明确标明树名及树龄。此外,还新增各类花卉和草皮近4000平方米。在主干道的两侧墙面,配以数十幅富有当代农民生活气息的农民画。使别墅林立的村庄,整洁的农家庭院,在绿树花草的陪衬下更加迷人,形成了“田水园林居、诗画和谐地”的新农村景观。

近年来,南梅村以“重建梅里、恢复百亩梅园”为切入点,在发展效益农业、推进生态旅游业、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上做文章,完善各方面软硬件设施,逐步形成“农民公园--文化活动中心--民俗文化馆--王逵故居--百亩梅园--百亩果桑园--百亩红菱--百年古树--农家乐--朱彝尊文化长廊--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10多个“梅文化”系列产品,打响了南梅品牌,生态与文化和谐发展,当地村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伴随着全区“两新工程”的推进,这里的村民将集聚到城镇的新社区里,这里的房屋将面临拆迁。桑果园、梅园、红菱塘等应该要“留”;农具、古树名木、休闲器材等可能要“移”……村党支部正因村制宜地谋划如何做好下一步的生态文化传承,既要顾全大局,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也要坚守底线,留住文化的“根”。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创先争优的南梅村人总能紧跟着时代的节拍,谱写出和谐的生态文明之歌。

标签:创先争优 责任编辑:吴怡之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