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小长假近距离“牵手”国庆黄金周,难得的促销机会,引来各路商家摩拳擦掌。近到第二届嘉兴休闲购物节、远到首届海盐汽车节,层出不穷的商业活动,让“假日经济”成了嘉兴最抢眼的关键词。
商家有心插柳,市民消费却未必心甘情愿。当旅游、消费、狂欢充斥着节日的各个时段与各种场所,越来越多的人却发出了“被消费”的无奈感叹:人情往来、优惠陷阱和节日活动匮乏,成了市民节庆“被消费”的“三宗罪”。
“中秋节到国庆节,不到10天,光礼尚往来至少要花掉6000元。”一名网友对“被消费”颇有微词又倍感无奈:老丈人的中华烟、丈母娘的富硒康、同事领导间迎来送往,每笔花销都可有可无,但又一个都不能少,否则面子上过不去。于是,人情“被消费”应运而生。买300元送50元、吃火锅送餐券……本来美滋滋以为凭优惠可以省下一顿饭钱,结果却为兑现优惠还是多掏了好多钱。“出游怕人多、在家嫌无聊”,当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传统佳节,与劳动节、国庆节一起丰富着我们的假期阵营,城市业余文化生活的空白也暴露无遗。中秋小长假,既然出不了远门,不少人只能血拼,在“被消费”中打发无聊时光。
有数据显示,春节与中秋节到国庆节两大时段,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消费旺季,此间的消费,可占到居民全年消费的四分之一强。我们反对节庆期间“被消费”,当然不是否定“假日经济”对拉动内需的巨大作用,而是要避免无意义的假日消费绑架了传统佳节所应承载的人文意义与精神内涵。
记者这两天也随机调查了不少市民。结果显示,多数人的“假期计划”与“全家团圆”没太大关系,有些人甚至搞不清中秋节的来龙去脉。当许多人眼里的中秋节、国庆节已是只见“黄金”不见“节”,我们也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跳出“被消费”的“假日经济”怪圈了。
对市民而言,卸掉面子负担,重拾勤俭节约美德显然是必须的,也别忘了在五花八门的促销诱惑面前多长个心眼。对政府而言,则要通过各种适应时代和民众需求的配套主题文化活动,提升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与节日价值。也许,只有当政府能像抓“假日经济”一样去认真发掘“文化节庆”,才能让大家摆脱单一的“被消费”的节日“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