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小村官在线  >  特别关注
理性看待取消村官等基层服务加分
2010年9月17日 08:51 来源:新疆电视台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正在播出的新疆电视台《今日访谈》。眼下,内地省市公务员秋季考试报名陆续开始。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考试内地很多省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干部、西部计划志愿者、‘三支一扶’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不再享受笔试加分等优惠政策。随后中央有关部委也发出通知,明确取消参加国家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加分的优惠政策。这一变化,对目前公务员招考和基层人才引进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今天(9月15日)我们请到特约评论员吐尔文江来一起关注这一话题。”

  主持人:“节目开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近期国内一些省市取消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加分政策的情况。”

  (短片)
  每年的8月底、9月初,国内很多省份都要进行公务员秋季考试报名,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陕西、重庆、福建、内蒙古等省份公告或政策解读明确规定,从今年起参加国家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笔试加分的优惠政策将被取消。这些服务基层项目包括:“大学生
村官”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社区民生志愿者”计划、“中小企业人才储备”计划等。随后,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下发的《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这一政策规定,并进一步说明了:“今后,参加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

  自治区党校教授 沈君立:“公务员招考向基层倾斜,我们的初衷是什么,是要让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到基层去工作,如果用加分的方式,你招的公务员就不是最优秀的,为了公务员招考能够向基层倾斜,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基层公务员待遇和他今后的晋升机会这方面来考虑、来体现倾斜,而不要通过降低考试标准、通过加分的方式来解决。”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笔试加分的这一优惠政策已经实行好几年了,那当初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加分政策,现在为什么又要把它取消?”

  嘉宾:“我们当初实行这一政策,主要是解决我们基层人才短缺这一状况,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我们对于到基层去工作、到基层去服务就提供了优惠政策,报考公务员加分就是我们当初主要的优惠政策。但是,我们现在取消加分政策,也和我们现在形式变化有关系。这么多年加分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激励效果,但是也引起了公众广泛的质疑。尤其是出现不公平现象,还有这中间不透明的操作都使得大家对我们这个政策在整体社会公平方面起到负面作用。所以,从这个因素出发,我们相关部门和很多省市就取消了加分这种优惠政策。”

  主持人:“从表面上看这次政策调整是取消了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等人员报考公务员的优惠,但实际上这次政策调整还强调了要扩大基层‘定向考录’的人员范围。这有一个关键的表述,定向招录和扩大人员范围。怎么样理解这种政策的补充或者变化?”

  嘉宾:“我们对取消加分政策不能有一个误解。有些人认为优惠政策彻底没有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现在是一个政策调整。我们优惠政策本身并没有改变,对于在基层工作的志愿者和服务人员优惠政策没有改变,是我们对优惠的方式做了改变。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几部委发的通知里面明确讲了,各地每年招收公务员的时候要拿出不少于10%的名额,或者基层服务群体中间不少于15%的录取率。定向的岗位明确了只能由基层服务人员报考。以陕西省为例,去年公务员考试录取比例为30:1,而实行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录,录取比例达到了7.4:1。我们政策的调整不但没有降低基层服务人员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力度,反而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优惠的力度更加大了。”

  主持人:“但是新疆今年的公务员考试已经结束了,对我们新疆目前公务员考试加分政策没有影响。我们来看一下自治区今年公务员招考的相关加分情况。《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人员简章》中规定:(1)使用非本民族文字答题的维、汉、哈、蒙、柯、锡伯民族报考人员加10分。(2)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在疆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自治区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和‘三支一扶’人员加5分。(3)自治区统一选派到乡镇基层干部配偶报考南疆四地州乡镇机关职位的加5分。”

  主持人:“按照这一规定,在今年自治区的公务员招考中,参加过国家服务基层项目的人员报考公务员笔试加分的优惠政策还是可以享受到的。那么今后会怎么样?”

  嘉宾:“自治区今年还没有采取取消加分政策这么一个措施,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迟早的问题。实际上,咱们新疆面临的情况和全国是一样的,当然我们也有我们的特殊性,我们新疆整体来说对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尤其是我们基层缺人才。所以从各方面来讲,这是我们自治区迟早要走的一步。实际上现在对于基层服务人员加分,这中间存在的最大的弊端,就是影响基本的考试社会公正这个问题。我们政策本身是用一个科学合理的方式解决基层人才配置,而不是单纯讨论加分本身的问题。咱们自治区同样会面临这个问题,我们也需要根据形势变化。”

  主持人:“现在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就是前些年很多考生冲着基层去工作,就是因为在报考公务员的时候笔试可以加分才去的。但是现在很多到基层的大学生,考上公务员以后又离开了基层。其实基层人才缺乏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改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嘉宾:“对,是这样的。制定这个政策的初衷是鼓励更多人到基层去工作,但是我们这个政策本身又变相鼓励大学生离开基层。就像我们刚才讲到这个政策唯一的激励机制就是鼓励你去考公务员,因为考公务员给你加分,干其他的没有激励,这就摆明了就鼓励你去考公务员。这样下来,我们基层一直有这么一批人在这里工作,但是我们稳定的、持续的基层服务的队伍并没有建立起来。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困境。”

  主持人:“内地一些省市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笔试加分的优惠取消政策出台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已经参加或正准备公务员考试的这部分考生,他们的关注度更高。他们对这个政策有些什么看法,我们来看记者的报道。”

  (短片)

  大学毕业生 安文军:“取消是对的,取消以后更显得公平一些。”
  尼勒克县喀拉托别乡大学生村官 李海峰:“定向招考应该比加分要实惠很多,如果说能真正解决编制问题,更能让我们扑下身子多干点实事。”
  在这工作的几年当中,他们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这对他们的生活来说,也是一比不可多得的财富,这是无法用金钱或者用几分的加分来衡量的。
  大学毕业生 白景:“像我们这样刚毕业或者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去到基层工作,有了一定基层工作经验,而且基层也挺苦的,我觉得加分是应该的。”

  主持人:“目前已经在基层服务的很多大学生他们作为当事人,对这次政策变化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来看网友的一些观点。”

  网友 “乐猫猫”:“我今年考过,一个岗位要20个人,65分进线,我考了62分,是第130名,就3分差上百个人,要是给他们加10分我们这些不加分的人怎么办。”

  网友 “一品堂”:“‘三支一扶’在底下挺吃苦的,而且还得工作满两年且在三年内考公务员才给加分,两、三年换个加分,其实不算什么很夸张的事。”

  网友 “高羽健”:“这些考生也很苦,都下乡去最艰苦的基层工作了,作为回报政策上的鼓励还是应该有的,加分是应该的。”

  主持人:“作为一项政策的调整有支持也有反对,这很正常,很难做到一项政策的出台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政策的出台是不是也应有一个过渡性。我们新疆是西部志愿者计划的一个主要受援地之一,政策调整牵扯到的人数众多,我们在下一步的政策调整上应该注意什么?”

  嘉宾:“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宣传,我们只是改变了一个方式,而不是改变了一个政策;另一方面,作为新疆来说,我们可以提供过渡性措施,别的更多的激励措施。咱们自治区完全可以出台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奖励或者鼓励措施,供他有多方位的选择。另外使得我们政府的公信力得到延续,政策调整了我们有更多的救济和补偿的措施去选择。”

  主持人:“政策调整前后的衔接和过渡很重要,要做好。作为我们大学生个体而言,关注政策的变化,关注它的细节。”

  主持人:“现在我有这样一个疑虑,取消加分会不会影响到现在正在基层服务的一些大学生的心情和工作热情?”

  嘉宾:“尽快出台一个明确的、新的说法来。我们自治区没有取消,但是我们这个政策国家下了文件,其他省市都有了,是不是明年会取消,谁也说不准,他们有这个担心也可以理解。所以说现在关键要明确这个,明年加分政策不会取消,或者说明年取消加分,作为替代措施是什么样的。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下去,才能让在基层服务人员心里有底,他们知道政策对他的影响究竟是什么样的。在这中间最忌讳的是政策一直处于朦胧状态。他心里一直没有底,他就一直受这种不明朗政策的困扰,那么对他的工作、心情有影响是难免的。所以我们的政策关键是要明朗化。”

  主持人:“不管政策怎样变,服务基层人员不是一两个人,是一个庞大的群力,政策是要照顾到这个庞大群体的实际利益的。”

  嘉宾:“对于我们政策有一个信心,我们政策的调整不会使他们个人利益受到损失,这是一点;再一个就是我们实行的定向招录等于给他们单独划出来区域,也就是说他们竞争的压力缩小降低了,所以我们基层服务人员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更加珍惜在基层服务的经历,踏踏实实把自己的才能在工作中施展出来。”
标签:村官 责任编辑:俞佳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