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保护成员单位,日前,桐乡市从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证书,这标志着桐乡古老的蚕桑习俗文化正式跻身世界级文化殿堂,填补了嘉兴市“世遗”项目空缺,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桐乡蚕桑能入选非遗代表作名录,印证了这项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桐乡市文化馆馆长祝汉明表示。去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织造技艺及轧蚕花等丝绸生产习俗。桐乡有着4700多年的蚕桑生产历史,逐渐形成了烧田蚕、送蚕花、祀蚕神等许多特殊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关于蚕桑的风俗贯穿全年的农事活动,融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中。
祝汉明认为,桐乡蚕桑习俗能得以传承,与这些年来政府的重视与系列保护措施的出台有着重要的关系。高杆船、轧蚕花、踏白船……许多人对今年4月在洲泉镇进行的双庙渚·蚕花水会记忆犹新,水会吸引了周边数以万计的群众前来观看,湖州善琏等地的农民更是不顾路途遥远,摇船前来观看。而类似的传统文化展示活动,桐乡市每年都会举行。
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003年,桐乡市就组织开展了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之后又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现了一大批民间表演、民俗等。2008年,桐乡市进一步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由政府出资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同时,每个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都确定了传承人,避免了这些珍贵文化的失传。今年上半年,洲泉镇又成立了江南蚕俗文化博物馆,这也是全国首个乡镇级以蚕桑丝织为主题的博物馆。
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融入人民群众生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使其世代相传。“在这方面,桐乡跨出了很好的一步。”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童芍素表示,这几年,桐乡市大打蚕桑文化牌,将其与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蚕桑丝织民俗文化提供了生存、传承的土壤。目前,全国共有蚕丝被服生产企业近千家,而洲泉一个镇就占了近17%,成为浙江省出口丝绵的重要产地,蚕丝被服生产成为桐乡独特的区域品牌经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