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温总理的“临时停车”,如果没有陈凯旋的一时“激灵”,恐怕陈凯旋还在过着平静的生活,只因向温总理反映了当地出现塌陷的问题,竟然变得如同“惊弓之鸟”,这显然不是陈凯旋一个人的悲哀。
没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陈凯旋只不过是做了一件很正常的事。向总理反映情况,为总理带路,这不是什么亏心事,可陈凯旋却怕了,要“出逃”。其实,害怕不是一个陈凯旋的“逻辑”:他的一名在政府工作的亲戚训斥了陈凯旋,认为他随便向总理反映问题很冒失。亲戚建议他出去躲躲。
陈凯旋的“怕”不是没有丝毫来由的。陈凯旋在向总理反映问题和带总理去看大坑的途中,曾先后两次有人在身后拽自己的衣服;在总理视察塌陷现场时,有一个穿衬衣的中年人低声对他说,你把总理带到这里,今后你没好日子过。还有一名穿警服的人也凑过来,说了同样的话。现在从事实来看,似乎陈凯旋是多虑了,是“误会”了,但陈凯旋的“怕”,我们能看作是无稽之谈吗?本来,领导来视察,下级早就作好周密的安排。如果不出意外,一切都在安排之中。显然,陈凯旋的出现是那些下级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会害怕自己的工作会“露馅”,会丢掉自己的乌纱帽,毕竟陈凯旋不是在为当地领导说好话。
让陈凯旋“没有好日子过”,对当地领导来说,是件很简单的事,基于这样的常识,也是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这才使得陈凯旋再也回不到原先平静的生活,才使得陈凯旋担心被“报复”,担心菜店被有关部门“找茬罚款罚到一分钱不剩”。
如果领导的权力运行是透明的,打击报复老百姓很“困难”;如果老百姓反映问题的渠道是广阔的。陈凯旋当然没有什么可怕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有吗?不要嘲笑陈凯旋的“胆小”。我们都是一个个“陈凯旋”。该反思的是,为何没做亏心事的陈凯旋为何也怕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