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关注
美敦促伊拉克各派组建新政府 美军撤与不撤是个问题 分歧依旧
2010年7月5日 08:19 来源:人民网

   美敦促伊拉克各派组建新政府 舆论担忧伊拉克政治僵局影响美军撤出计划

    美国副总统拜登3日突访伊拉克。美国媒体报道说,在伊拉克政府组阁陷入僵局、美军从伊拉克撤军日期临近之时,拜登此次伊拉克之行一是要在4日同驻伊美军共同庆祝美国独立日,以鼓舞士气;二是向伊拉克各派领导人施加压力,推动陷入僵局的组阁进程。

  抵达首都巴格达后,拜登相继会见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奥迪尔诺、美国驻伊拉克大使希尔、联合国秘书长伊拉克问题特别代表梅尔克特,并于4日分别同伊总统塔拉巴尼、总理马利基及此前在选举中获较多议席的“伊拉克名单”领导人阿拉维举行会谈。

  在同伊政府要员会面时,拜登重申美国对伊拉克的长期承诺,同时希望伊各派能够摒弃分歧,就组建新一届政府达成共识。马利基则在谈话中指出,伊方正在就组建新政府的相关细节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并将通过实际行动维护伊民主政治进程。白宫在一项声明中说,双方还讨论了美军从伊拉克撤军、加深两国关系及新政府组成问题。

  分歧依旧——

  两大政治联盟意见不统一

  能否推动伊拉克各派领导人结束在组阁问题上的僵局是拜登此行主要看点。有美国媒体认为,因今年3月伊拉克国民议会选举结果极不明朗,拜登此访表明美国正在加大努力,推动伊拉克各党派间达成协议,以便尽快产生新政府。就在拜登抵达巴格达之前,美国会参议院共和党议员麦凯恩等人也在伊拉克访问。在美国政府内,拜登是处理伊拉克问题的主要领导人。此前,拜登曾于今年1月访问伊拉克,去年他曾3次访伊。7月3日甫抵巴格达,拜登便对伊拉克能尽快就组阁达成协议表示乐观。

  伊拉克局势发展正值微妙时刻。自3月7日国民议会选举以来,伊各派就组阁问题一直困于僵局。伊拉克新一届议会计划于本月晚些时候举行第二次会议,此时留给伊拉克议会在斋月前打破组阁僵局仅剩一个月时间,但破解这一难题前景相当渺茫

伊拉克最高法院将有组阁权的“最大党派”解释为获议席最多的单个党派或者选举后组成的新联盟。伊拉克前总理阿拉维领导的“伊拉克名单”在选举中获得最多的91席,这一微弱优势无法达到单独组阁所需的至少163席,而且还在寻求合作伙伴方面陷入困境。伊拉克现任总理马利基领导的“法治国家联盟”与另一什叶派宗教团体组成的“伊拉克全国联盟”不久前宣布合并,组成议会新联盟,造成虽选举结果落后,但结盟后反而有权组阁的前景。然而,由于这一新的联盟内部在总理人选问题上意见不一,伊拉克政治僵局仍未被彻底打破。有分析认为,伊拉克政治僵局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可能还需数月时间。

  按部就班——

  军事装备撤退已经完成60%

  目前约有7.7万多名美军驻扎伊拉克,美国计划在今年8月底前撤出约5万军队,余下的美军也将在2011年底前全部撤出伊拉克。美国和伊拉克领导人此前屡屡表示,伊拉克国内安全局势并不影响美国撤军时间表。据报道,美军正按部就班地逐步从伊拉克撤出,部分军用装备和物资已经撤离伊拉克,一些驻伊美军基地已陆续移交给伊拉克中央政府。美军驻伊拉克的至少8个基地目前正在整理军事装备,有驻伊美军高官透露,自2009年2月至今,已有超过3.2万辆军用运输车从伊拉克撤退,另外有大约80万件军事装备已由集装箱运离伊拉克,军事装备的撤退已经完成60%。

    随着8月底作战部队撤出最终期限的临近,伊拉克国内暴力事件有所增加,“基地”组织及其他武装分子在伊拉克的活动升级,驻伊美军和伊拉克军警频频被锁定,成为恐怖分子和反美极端组织的袭击目标。埃及《共和报》4日在报道中指出,目前美国军队正在按照计划分批从伊拉克撤出,而在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伊拉克境内频发的恐怖袭击事件使美方对其安全形势感到担忧。如果伊方在美军完全撤出之前未能组建具有广泛说服力的新政府,届时伊境内武装分子势必将更趋活跃,伊拉克安全局势将面临更大危机。

  8月后留下来的将只是负责训练和咨询的部队,越来越多的人担心错综复杂的伊拉克局势有可能影响美军撤军进程。伊拉克外交部长兹巴里此前曾批评美国更多地关注从伊拉克撤军,而忽视帮助解决伊拉克政治僵局。而对于奥巴马政府来说,在同时面对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的情况下,尽力稳住伊拉克局势,将主要军力、财力、精力转至解决阿富汗问题是其对外出兵政策的初衷,但是如果伊拉克政局不稳,则可能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人民网华盛顿、开罗7月4日电 记者温宪、李潇)

标签:军事 责任编辑:张兆利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